蕭宴寧并不在乎名聲,但不得不承認,無論在哪個年代,有個好名聲就會給人一個好印象,做起事來總能少很多阻力。在通訊條件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很多人連字多不認識,一句天佑君王傳開,有意無意都能讓人心中升起無限向往。
蕭宴寧就是因為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心情說不出的復雜。說實話,蕭宴寧完全沒想到皇帝能為他做到這一步,他了解皇帝的性子,心中有丘壑,又處在疑心病晚期,身為帝王,還要玩弄權術折騰制衡那一套。
皇帝對太子如此,對其他皇子也一樣,蕭宴寧知道自己也不會例外。
身在皇家,私人感情往往會被碾壓在皇權之中。無論是在后宮還是前朝,都是先有君再有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皇帝在這方面還挺合格。蕭宴寧也就靠著沒喝孟婆湯成了皇子中的例外,皇帝對他有那么點父子情。
能有這點父子情不易,蕭宴寧并沒有想過要耗費這點感情,也沒想過會利用這點感情做什么,更沒想過皇帝會為他如何。
所以當皇帝克制住自己的本性,決心禪位時,蕭宴寧根本不敢相信,那種心情不是簡簡單單用感動可以形容的。
有那么一瞬間,蕭宴寧甚至有些惶恐不安。
他上輩子至死都沒得到的東西,這輩子好像都有了。
蕭宴寧不知道該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他有很多話想說,他有很多情緒想要表達。
可最終,他只是愣愣地看著皇帝,呆呆的,模樣還有點傻。
皇帝心里本來還有點不大舒服,看到蕭宴寧這傻里傻氣的模樣,那點不舒服隨著嘆息聲消散了。他沒有成為皇帝時,也稱得上是個慈祥的父親,他帶著幾個孩子在王府后院釣過魚,給幾個生病的孩子喂過藥,馱過幾個孩子出王府到大街上玩耍。
皇帝對太子他們這些人來說,他們先看到的是父親,然后面對的是君王。而蕭宴寧恰恰相反,他一開始面對的是君王,還是個因他身份對他有點戒備心的君王,后來,蕭宴寧才有了父親。
只能說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時間點很重要。
睿懿太子當年那般優秀,得百官夸贊,皇帝也沒想過禪位,甚至還時不時想敲打敲打兩下,讓睿懿太子認清形勢。
而現在這個時間,皇帝七個兒子,兩個病逝,一個家破人亡,兩個在高墻內反省,一個沒什么腦子,在皇帝身體不適且有有一些心灰意冷之際,安安好好在他身邊的只有蕭宴寧。
皇帝捫心自問,如果今日不是蕭宴寧,換做其他皇子,他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
說真心話,大概不能。
皇帝不看重睿懿太子嗎?睿懿太子是他精心培養的繼承人,他當然看重。
其他皇子在皇帝心中也不是仇人。
然而皇帝心里明白,在他因蔣太后而昏倒吐血,睿懿太子和其他人哪怕知道事情緣由,能做的也就是安慰皇帝,絕不會殺氣騰騰地沖到永寧宮為皇帝找回場子。
睿懿太子他們是孫兒輩分兒的人,孝字壓身,他們心里就算不認同,也不能做出太過失禮的事。
想到這些,皇帝道:“朕意已決,詔書都已經起草好了,你做好心里準備。”
不管皇帝心里怎么想,對蕭宴寧來說,皇帝現在是因他而禪位。
蕭宴寧總說自己自私,其實他骨子里應該還有點缺愛,只是他不承認而已。所以別人捧出一點真心,他就要想辦法回報,生怕難得的溫情從手縫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