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性格上的缺陷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隱患。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
然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因輕敵冒進,被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遭遇慘敗。
劉備狼狽退回永安,此時的他身心俱疲,病情日益加重。
劉備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為了確保蜀漢政權的穩定傳承,他緊急征召李嚴前往永安宮。
李嚴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火速趕往永安。
劉備見到李嚴后,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尚書令。
尚書令一職,位高權重,負責處理朝廷政務,協助皇帝決策。
劉備希望李嚴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能和經驗,幫助少主劉禪治理國家。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李嚴與諸葛亮一同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永安地處蜀漢東部邊境,是抵御東吳的重要屏障,劉備將如此重任交給李嚴,可見對他的信任與器重。
劉備期望他能與諸葛亮相互配合,一文一武,穩定蜀漢局勢,復興漢室。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即位,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并加授光祿勛。
一時間,李嚴位高權重,榮耀至極,成為了蜀漢政權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嚴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卻逐漸顯現。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以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遺愿。
為了更好地統籌軍事行動,諸葛亮計劃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
漢中是蜀漢的北方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此舉本是出于對國家大局的考慮。
但李嚴卻想方設法推脫,他不愿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江州,擔心失去在當地的權勢和利益。
不僅如此,他還提出劃分五個郡設立巴州,由自己擔任巴州刺史的無理要求。
李嚴的這一行為,無疑是在公然挑戰諸葛亮的權威,妄圖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諸葛亮以國家利益為重,拒絕了他的請求,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加深。
此前,李嚴還曾勸諸葛亮接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在古代是帝王賜予大臣的最高禮遇,接受九錫往往意味著有篡權奪位的意圖。
李嚴此舉,用心險惡,表面上是在尊崇諸葛亮,實則是想將諸葛亮置于風口浪尖,引發蜀漢內部的矛盾和紛爭。
諸葛亮對李嚴的這種慫恿之舉十分憤怒,嚴厲駁斥了他的提議,并明確表示自己一心只為興復漢室,絕無半點私心雜念。
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提醒諸葛亮,說李嚴“腹中有鱗甲”,暗示他心術不正,可能會制造事端。
諸葛亮雖表示要以大局為重,包容李嚴,但兩人之間的嫌隙已然難以消除。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兵分三路進攻漢川,漢中局勢危急。
諸葛亮緊急命令李嚴率領兩萬人趕赴漢中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