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緊急命令李嚴率領兩萬人趕赴漢中增援。
李嚴對被調離江州十分不滿,他在江州經營多年,早已將這里視為自己的“領地”,不愿輕易離開。
為了拒絕前往漢中,他私下傳言司馬懿等人設置官署職位來誘降自己,試圖以此為借口推脫責任。
諸葛亮深知李嚴的心思,為了安撫他,上表將他遷為驃騎將軍,并讓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
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才勉強答應北上漢中。
隨后,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份署理丞相府事務,并將其名字改為李平。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
糧草供應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李嚴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然而,夏秋之際,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糧草運輸極為艱難。
面對如此困難,李嚴不僅沒有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因畏難情緒作祟,未能盡職盡責。
他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信給諸葛亮,讓其退兵。
諸葛亮北伐,籌備已久,此次出兵本有望取得重大戰(zhàn)果,但由于糧草不濟,無奈之下,只得依從李嚴的建議,率領大軍撤回。
但李嚴得知軍隊撤退后,卻故作驚訝,質問諸葛亮“軍糧充足,為何退兵”。
他妄圖以此推卸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甚至向后主劉禪上表,謊稱軍隊是偽裝撤退,目的是引誘敵軍決戰(zhàn),試圖將過錯全部推給諸葛亮。
諸葛亮對此早有防備,他將李嚴前后親筆寫的書信、奏疏一一展示出來,李嚴的謊言和錯誤瞬間暴露無遺。
在鐵證面前,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諸葛亮痛心疾首,他深知李嚴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破壞了北伐大計,若不嚴加懲處,難以服眾。
于是,他上表劉禪,歷數李嚴種種罪行,包括自私自利、安身求命、不顧國家大事,北伐時百般推脫不肯支援,還妄圖借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等。
最終,李嚴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李嚴聽聞此訊,猶如晴天霹靂,他深知自己再無被起用的可能。
在他心中,只有諸葛亮能理解并重用自己的才能,盡管兩人之間存在矛盾,但諸葛亮始終以大局為重,對他也多有包容。
如今諸葛亮離世,蜀漢朝堂再無他的容身之處。
李嚴絕望與激憤交織,長期積壓在心中的情緒瞬間爆發(fā),致使他發(fā)病而死,一代風云人物就此落幕。
李嚴之子李豐,在父親被廢后,并沒有因此沉淪。
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在蜀漢的政治舞臺上繼續(xù)打拼,官至朱提太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蜀漢政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李嚴一生,起于微末,憑借卓越的才能在亂世中嶄露頭角,成為蜀漢的托孤重臣。
他既有軍事上的赫赫戰(zhàn)功,又有治理地方的出色政績,其能力不容小覷。
然而,性格上的缺陷和膨脹的私欲,讓他逐漸迷失自我,做出一系列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最終身敗名裂,以悲劇收場。
他與諸葛亮同為托孤之臣,本應攜手共進,復興漢室,卻因個人的貪念和野心,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噓不已,也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