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占領益州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論功行賞,對追隨他的文臣武將進行封賞。
李嚴因歸降之功和出色的才能,被提拔為興業將軍,兼任犍為太守。
犍為郡地處益州南部,戰略地位重要,但當時郡內局勢復雜,盜賊橫行,民生凋敝。
李嚴到任后,迅速投入到治理工作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在郪縣聚眾造反,他們振臂一呼,短短時間內便召集了數萬人馬。
叛軍一路燒殺搶掠,聲勢浩大,很快便打到了資中縣。
此時,劉備正在漢中與曹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雙方對峙,局勢緊張,劉備分身乏術,無法抽調兵力平叛。
李嚴臨危受命,僅率本郡五千士兵前去討伐。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李嚴毫不畏懼,他冷靜分析敵情,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鼓舞士氣,與叛軍展開了激烈的拼殺。
憑借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士兵們的英勇奮戰,李嚴成功斬殺馬秦、高勝等賊首,其余黨羽如鳥獸散。
李嚴將這些人重新編入民籍,給予他們土地和農具,讓他們安居樂業,迅速穩定了局勢。
不久之后,越嶲郡夷帥高定興兵作亂,他率領叛軍圍攻新道縣。
李嚴得知消息后,不顧連日征戰的疲憊,又馬不停蹄地率軍馳援。
在新道縣,李嚴與高定的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他巧妙地運用戰術,設下埋伏,誘敵深入,然后四面出擊,打得叛軍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憑借這兩場戰役的赫赫戰功,李嚴被劉備加封為輔漢將軍,繼續兼任犍為太守。
在地方治理上,李嚴同樣政績斐然。他組織人力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力開展城市建設。
他親自規劃設計,將犍為郡城整修得煥然一新。
在他的努力下,郡城的觀樓壯麗無比,成為一州之勝景,吸引了眾多商人和游客前來,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吏民悅之”,李嚴在犍為郡的治理成果得到了百姓和官員的一致認可和贊譽。
然而,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他人和諧相處。
在犍為太守任上,他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郡功曹楊洪發生激烈爭執。
楊洪為人正直,性格剛毅,他認為遷移官邸勞民傷財,且時機不當,堅決反對李嚴的決定。
李嚴卻固執己見,堅持自己的想法,兩人互不相讓,矛盾不斷升級。
最終,楊洪一氣之下憤然辭職。
都督江州后,李嚴又與屬下牙門將王沖產生摩擦。
王沖為人直率,對李嚴的一些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見,李嚴卻認為王沖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的權威,對他懷恨在心。
王沖懼怕被他誣陷,無奈叛逃降魏。
此外,李嚴自視甚高,對于年齡和地位與自己相當的護軍輔匡等人,他也不愿主動交往,常常獨來獨往。
這些性格上的缺陷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