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扒開土層,發現是一塊青灰色的石頭。正要扔掉時,她突然停住了——石頭背面沾著一層黑褐色的泥土,捏在手里油潤潤的。
這是沈青禾眼睛一亮,急忙翻開《農桑要術》殘破的頁面。書上有父親用炭筆讓的批注:山石之下,常有沃土。
她立刻改變了策略,不再盲目清理所有石塊,而是專挑大石頭搬開,查看下面的土壤情況。果然,許多大石塊下面都藏著肥沃的土層。
第三天,沈青禾遇見了第一個村里人。一個背著柴火的婦人站在坡下,好奇地張望。
那坡上種不出東西的,婦人喊道,石頭太多,存不住水。
沈青禾擦了擦汗:我試試。
婦人搖搖頭走了,但晌午時分又回來了,手里拿著個破陶罐。
喝口水吧,婦人把陶罐遞給她,我是村西頭的李嬸。
沈青禾感激地接過水罐,大口喝了起來。水里有股淡淡的甜味,像是加了野蜂蜜。
你要真想種,李嬸看著她的開荒進度,指點道,先種些速生的菜,蘿卜、芥菜什么的,能趕在上凍前收一茬。
沈青禾點點頭,從包袱里取出一個小布袋:我有蘿卜種子。
李嬸驚訝地看著那些飽記的種子:這品種不錯啊,哪來的?
家鄉帶來的。沈青禾沒說這是父親生前精心選育的良種。
接下來的日子,沈青禾白天開荒,晚上借著月光讀《農桑要術》。她發現亂石坡雖然貧瘠,但向陽背風,而且石塊間有不少腐殖質。按照書中因地施肥的方法,她收集周圍的枯草落葉,混合著撿來的牲畜糞便,讓了個簡易堆肥坑。
十天后,沈青禾終于開出了三分地。她小心地播下蘿卜種子,按照書中所說深種蘿卜淺種菜的道理,每穴放入兩粒種子,覆土約一寸厚。
播種完畢,她卻沒有水澆地。沈青禾望著遠處的溪水,咬了咬牙,用破瓦罐一趟趟運水。從溪邊到坡上,一個來回要走半刻鐘。她從天亮運到天黑,肩膀磨得紅腫,終于把新種的地澆透了。
那夜,沈青禾夢見了一片綠油油的蘿卜地。醒來時,晨露打濕了她的草棚。她急忙跑去看地——土層表面已經微微隆起,那是種子在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