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聽眾中對國際政治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會認為趙無極完全是在“無的放矢”是在“忽悠”。但是,只需要再過幾年,當大熊聯邦解體為十數個國家,當東普與西普合二為一,他們就會知道,趙無極不是忽悠,而是“預言”就像趙無極在香城港對衛奕信爵士說的那樣“我只是一個預言家”。
有了前面一段的鋪墊,自然會過渡到“如何和解?”的問題。
當然,基本的思維路線確定之后,具體路徑就非常好找了。趙無極馬上談到,國與國之間要和解,民族之間要和解,不同階層之間的人要和解,家族夫妻要和解等,中出現,到了00年之后,才會被一般官員接受并思考,當然,大多數人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執政理念,最普遍的說法就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個字,但趙無極相信,就這八個字,陶成蹊肯定回答不出。
不過,陶成蹊穩穩當當地回答出了那最為著名的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這個回答,在趙無極看來,已經是所有執政理念最深刻的回答了,當然,趙無極也知道,此時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還流于政治宣傳或形式主義的層面上,只有當后世各類說法出臺之后,人們才發現,太祖的這五個字,比什么理論都精深。
果然,陶成蹊在回答出這五個字后,米國方面一片驚呼,因為,這個回答高??!要說米國人不關心政治,那也是假的,至少在哈佛這樣頗有理想的學校里,各類政治思想還是比較活躍的,至少,有相當部分的人對其感興趣。
他們之所以驚呼,那是因為這五個字完全超越了米國人普遍的政治或執政理念。
不過,驚呼或感覺到驚奇之人并不包括戴文,只等米國青年情緒稍為穩定之后,戴文又向陶成蹊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在你執政的地區,突然出現了重大的自然災害,你首先會做什么?”
“我首先會向上級匯報災情!同時組織干部群眾抗災救災!”陶成蹊稍為思考了一下,但也是xiong有成竹地答道。
當翻譯將陶成蹊的回答翻譯成英語之后,立即遭到了米國人的置疑:“難道,不是先救人?”“匯報災情?那肯定是稍后的事情了,怎么能是首先呢,這不合事物的邏輯???”
當然,這些議論,只有聽得懂英語的人才知道內容,一般的訪問團成員,亦只聽到嗡嗡聲一片。但即便這樣,華夏方面也對整個座談會過程有錄音和錄相,陶成蹊的這個回答以及米國方面的議論,肯定會進入高層視野。
不能說陶成蹊的回答不對,只是“程式化”了一些,因為當時華夏的政治語境就是如此,陶成蹊是一個平常人,又不是趙無極這樣的重生者,他怎么會知道,在后世華夏,很多提法已經與西方相當了,譬如以人為本,譬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等。
“尊敬的陶先生,假如您在一座大橋上散步,突然看見一個小孩從橋上掉落下去,您會怎么做?”
“我會毫不猶豫地跳下去救人!”這個問題,陶成蹊回答得非??欤?/p>
“???怎么會這樣,陶先生,要是您不會水呢?要是這座大橋太高,超過了您的能力呢?”陶成蹊的回答又引來了一陣議論。
雖然趙無極也相信,陶成蹊遇見這種情況,未必會跳下去救人,但幾乎所有政治人物都會這樣模式化地回答,如果有人不這樣回答,會被認為是懦夫,是孬種,是意志不堅定分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