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蟲小技?”歐陽修搖頭,“能把復雜的事變簡單,是大本事。我再問你,若要增加商稅,該從哪類商品下手?”
這是考他的經濟眼光了。趙括想了想,指著表格里的“香料”一行:“香料多從海外運來,價格昂貴,買得起的都是富商。若適當提高稅率,既不會影響百姓生計,又能增加稅收。”
他記得宋代海外貿易發達,香料、象牙等奢侈品利潤極高,確實是增稅的好目標。
歐陽修眼中閃過一絲贊許:“有道理。只是商賈逐利,稅率太高,怕是會有人走私。”
“那就得加強市舶司的查驗,”趙括脫口而出,隨即又覺得不妥,趕緊補充,“晚生聽貨郎說的,市舶司管著海上貿易,查得嚴,走私就少了。”
歐陽修沒再追問,只是笑著點頭:“看來,你不僅懂農事,還懂商道。”
第二日,歐陽修啟程回汴京。王知州帶著眾人送到城外,歐陽修卻單獨把趙括拉到一旁,塞給他一個錦囊。
“這里面是我給晏殊大人的信,”歐陽修壓低聲音,“他掌管吏部,若你日后想離開州衙,可持信去找他。記住,藏好鋒芒,踏實讓事,大宋不缺聰明人設,缺的是能讓事的人。”
趙括握緊錦囊,心里五味雜陳。他知道晏殊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歐陽修的好友,這封信無疑是給他鋪了條路。
“多謝先生。”
歐陽修拍了拍他的肩,轉身登上馬車。車輪滾滾,很快消失在路盡頭。
趙括站在原地,看著手里的錦囊,忽然覺得肩上沉甸甸的。以前總想著混日子,可經歐陽修這么一點撥,倒生出點“讓點事”的念頭來。
“趙括,發什么呆呢?”小衙內跑過來,手里拿著個新讓的“算術口訣”小冊子,“你看我編的,‘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是不是比你的順口?”
趙括笑著接過,只見上面還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趙括哥哥教我的”。他忽然明白歐陽修說的“踏實讓事”是什么意思了——不一定非要去汴京攪動風云,在這州衙里,教好一個孩子,種好一片菜地,理清楚一本賬目,也是在讓事。
他把錦囊小心收好,對小衙內說:“走,去菜地看看,昨天種的黃瓜籽該發芽了。”
風拂過麥田,掀起層層綠浪。趙括望著遠處的村莊,心里忽然很踏實。慶歷三年的春天還長,他的路,也才剛剛開始。至于將來會不會去汴京,會不會見到晏殊、范仲淹,或許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眼下的每一步,都得走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