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很靠前,完全在克虜伯的優勢射程內。
沒打出幾門炮。
韃子的十門紅衣大炮,就全被轟飛了。
沒了紅衣大炮后,其它韃子小炮,都無法進入射程,直接在他們的射程外,就已經被明軍的克虜伯不斷狂轟。
而明軍加農重炮,換上霰彈,盡情的對著面前的清軍宣泄著火力。
韃子還按以前明軍火力,配備盾車,推著盾牌給步兵掩護,結果如今明軍的火炮,那是寧遠之戰時代的數倍甚至幾十倍了。
棱堡的炮臺,既提供了優良的射擊視角,還沒有死角,特別是還居高臨下,火力交叉重疊。
火炮洗地。
韃子被轟的四散。
開始三三兩兩的繼續撲上來,這時棱堡的守將卻馬上下令加農炮停止攻擊,改由墻槍射程。
遠距離精準的阻殺。
再近點,還有抬槍,再近點,又有威力雖小些但數量多的火槍手。
那百來步距離,就是徹底的傷亡線。
等他們發不容易咬牙撲近,卻發現,這棱堡不是一般的方正城墻,不是只有一面城墻的。
他是立體防御,墻雖不高,但卻還有幾道壕,有堤坡,有角臺、棱堡、炮臺,不管他們呆在哪個位置,都會被攻擊到。
撲到近前,才是真正踏入地獄,根本沒法存活。
他們不知道這種早在歐洲三十年戰場上大發神威的棱堡的實用性,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真正的戰場絞肉機。
修起來容易,成本也低,但只要有足夠的守堡士兵,和充足的火藥軍需,那么就算千人,亦能從容面對倍甚至十倍之敵的圍攻,守個半年一年都沒問題。
這是武裝到牙齒,到處都是尖刺的戰爭刺猬。
韃子以前痛揍明軍,哪遇過這種玩意?
他們自詡精良的綿甲,一樣頂不住這些銃炮齊射,那些盾車,也是十幾炮廢一個。連他們攜帶的火炮,都在大意下被率先打沒了。
韃子巴牙喇們,騎良,打小練箭,可披著厚甲,提著勁弓,搭著重箭,卻根本拿棱堡上的明軍們沒什么辦法。
他們對明軍造成的傷害極有限,明軍卻能居高臨下,立體無死角的轟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