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和隆武甚至永歷這幾個南明小朝廷,文官士大夫壟斷朝政的局面打破了,但卻又極端到軍閥武將控制朝廷甚至皇帝。
尤其是隆武、永歷,其實都被軍閥們控制,成為傀儡。
甚至歷史上朱以海后來也被鄭彩控制著,他的大學士都因跟鄭彩意見相左,而被鄭彩直接扔到海里淹死了。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都是沒有半點出路的死路。
朱以海既不想當弘光,也不愿做崇禎,他更不想做隆武或永歷,也不想重復歷史上的那個魯監國之路。
他必須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用宦官廠衛來對抗文官集團是行不通的,尤其是這個亂世之時,但妄圖用武將軍閥對付文官更行不通。
朱以海打算自己先做一個軍閥,訓練掌握出一支真正的皇帝親軍,然后再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大明武勛集團,以平衡文臣士大夫集團。
不過這條路很難。
可朱以海不會輕易放棄,所以他才不想把軍隊交給別人,他要自己親自掌握并訓練出一支新軍,一支禁衛軍。
就如李世民的西府集團,朱元璋的淮泗集團,或是劉邦的沛上集團。
只要自己手里有一支不斷擴張增強的軍隊,那么魯監國朝廷就能存續,否則他要是忙著去后方組建什么魯監國朝廷,就算他收羅任命一堆大學士,整天忙著開朝會什么的,也是本末倒置。
隆武帝一口氣任命了二十多個大學士,有用么?
大明末世之時,每一個階層,都有他們的局限性,朱以海不能任由他們牽著走,而是得掌握主動權,去改變他們。
東林也好,復社也罷,或是閹黨、順逆等等,不管怎么樣,朱以海都不想按他們的套路玩。
朱以海要是現在去紹興或回臺州,那他這個監國此時的權威,是很難對抗的了這些勢力的,朱以海需要更大的權威,而這些不是太祖子孫的身份能給他的,需要他自己一刀一槍博的更多勝利,需要他手中實實在在牢牢掌握更多的兵權。
這就好比福建的鄭氏集團一樣,手中兵強馬壯錢財又多,隆武帝便只能完全倚靠于他,永歷朝也基本上被西營和東勛集團左右著。
在眉山休整了兩天,朱以海派人搜羅了不少船只,第三天便揚從長灘揚帆北渡。
這一次,他帶著浙江鎮標二營、勇衛兩營、旗手兩營、神機兩營和世忠兩營,一共十營一萬人馬,也是全力以赴。
站在甲板上,迎著風浪,朱以海壯懷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