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刊上的競賽部分才剛開了一期,就是羅老師拋出去的磚,他希望被學生看到,他希望能找到那些“玉”。
“你說得對!”羅老師激動地拉動椅子,拉近兩人的距離,“你想知道‘非高中生’解法嗎?不過這些都是到大學或者研究生你才會學到的………如果你學數學專業的話。
”“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講講,如果你沒有,那也沒什么。
大家對數學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羅老師聳聳肩,畢竟數學這門科目大部分學生都不喜歡,連多聽一個字符都厭煩。
此刻,徐傾硯說:“老師您講吧,我想聽聽。
”在徐傾硯按自己的理解復述出那些“非高中生”解法后,羅老師更激動了。
“你想試試物理題嗎?就當玩了,告訴我你的想法,做不出來的話,我們就把它扔一邊去!”嘴上這樣說著,羅老師的手已經把題拿到徐傾硯面前了。
徐傾硯拿起那道題帶回了教室。
一節晚自習課她失敗了。
在分析出基本力學,勉強列了兩個式子就沒了下文。
“老師,我不會。
”課間徐傾硯垂頭喪氣地找到羅老師。
羅老師一揮手,“沒事!不會就不會,那又怎么了!我們把它扔一邊去我們不管了。
”可是徐傾硯沒有笑,沒有覺得被安慰,他只是抬起頭繼續問:“老師,您會的話能教我嗎?還是說我得去找物理老師?”羅老師笑了,這就是他期待的“玉”——真心求知,勇于求實。
這之后,徐傾硯單純喜歡寫這些題了。
自學、等投稿結束后找羅老師請教,讓他數學進步很大。
每次去投稿,都只是把草稿紙放在校刊上指定的辦公室空桌子上。
這是規定,羅老師不能接觸任何一個投稿學生。
徐傾硯也見到了一些來投稿的學生,不過都和他不是一個班的。
寫出數學題的那種成就感對十六歲的徐傾硯來說,世間再無可與之比擬。
只是翻山越嶺地去寫,直到站在最后一筆的山頂,俯瞰這一路寫下的美景而已。
怕什么?不會就扔一邊去不管了!想知道,就去請教。
就這么簡單。
蜻蜓這個筆名是一念而起的。
意義不過是徐傾硯曾在動物百科里讀到的一段敘述:蜻蜓這種遠古生物,經歷地球變遷,見證宇宙星移,又在現代給了人類那么多啟發,它是宇宙那充滿智慧的藝術品。
一次請教時,羅老師正在批改投稿。
他問徐傾硯:“你看這些答案,你的是哪個?”老師問出口就后悔了,徐傾硯嘴更是快:“老師,我是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