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拿起被劉海呈上來的玉佩,太子是他的長子,這玉佩還是太子滿月時,他親自為太子戴在脖子上的。
放下玉佩,皇帝示意劉海把東西拿給太子。
太子拿起玉佩看了那么一眼,隨即向著皇帝躬身恭敬道:“父皇,玉佩的確是兒臣的,當(dāng)年兒臣在南疆遭人追殺落崖,此物便不知所蹤,兒臣還以為這輩子都見不到它了。沒想到今日卻借由胡大人之手回歸兒臣手中,既是緣分也是一件幸事。”
胡游:“……”
太子輕描淡寫幾句話,就把他和當(dāng)年追殺太子的事情扯在一起了。
胡游又不傻,他可以彈劾太子,可以彈劾百官,甚至可以對皇帝直言不諱,但絕不能和追殺儲君這種大逆之事牽扯在一起。
于是胡游立刻一臉肅穆道:“皇上,臣身為御史,有監(jiān)察百官之責(zé)。此物乃是那母子二人所有,并非臣之物。太子乃我朝儲君,一舉一動皆受人效仿,太子若有錯,臣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述之,以證朝堂之清明,挽太子之聲譽(yù)。臣彈劾太子私德有失,在公并不在私,對事則不對人。”
皇帝:“好個在公不在私,對事不對人。胡卿得了這玉佩,想必也知這玉佩之主在何處。既然如此,就把人請到大殿,朕也想聽聽她們怎么說。”
說完這話,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太子神色溫雅平和,垂眸不言。
胡游一臉坦然:“皇上恕罪,臣只收到了這份玉佩和寫明詳情的信件,并未拿下人。”
皇帝:“……”
皇帝有點(diǎn)牙疼。
御史乃是耳目之官,所奏或得之風(fēng)聞。
太-祖當(dāng)年打下天下后,曾親自寫下,凡皇子應(yīng)為百官之表率,若有過,御史得風(fēng)聞奏劾。所以有時御史彈劾皇子不需要像彈劾普通官員那樣,查實(shí)再表。
律法賦予御史有風(fēng)聞奏事之權(quán),即無需確鑿證據(jù)即可上折彈劾,這規(guī)定是為了確保言論暢通,保證上位者耳清目明。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彈劾失敗,御史通常也只是受到一些薄懲,比如罰俸、貶謫,而不會以“誣告”論死。
胡游性格耿直,不懼權(quán)勢,向來以監(jiān)察百官為己任。
此事涉及儲君聲譽(yù),且又有所謂證物,他聽到消息自然要上奏皇上。
胡游仗著自己說什么都不會死的言官身份,又郎朗道:“皇上,臣這些年隱隱有聞,太子派親衛(wèi)四下尋找什么東西,足跡遍布四海。還因此和地方官員有所沖突,楊家也是因此仗著太子之勢惹下不少禍?zhǔn)拢瑲用暋L涌墒窃谡疫@母子二人?臣還聽聞,當(dāng)日母子二人被安王和福王救下時,曾有太子親衛(wèi)前去追殺二人,安王和福王手中便有證據(jù)。皇上不若召安王和福王問個清楚。”
皇帝深吸一口氣,張口隱隱得知,閉口聽聞,就是沒有實(shí)打?qū)嵉淖C據(jù)。
皇帝看向太子:“太子,你說。”
太子神色微冷地注視著胡游:“胡大人的消息既得知于風(fēng)聞,如何敢這般言辭鑿鑿。東宮親衛(wèi)行至四海,不過是為孤尋藥,此事雖未明詔四方父皇卻知道。那母子二人若真在京,東宮親衛(wèi)竟然找不到人?胡大人也說過自己連他們的面都沒見過,難不成他們是被有心人給藏起來,就等著讓御史彈劾孤?”
胡游臉上毫無畏懼:“太子殿下恕罪,臣也只是據(jù)實(shí)以告。此事真假,還需皇上查證。”
皇帝沉聲道:“來人,宣安王和福王入宮。”
說罷這話,皇帝又看向劉海:“福王沒受過什么罪,他腳疼定然不想動,尋常人怕是請不動,你親自把人帶來。”
百官:“……”皇帝派人傳都傳不來的話,那福王還真嬌貴。
但這嬌貴的毛病不就是皇帝自己慣出來的嘛,要是換做別的皇子,別說腳疼,就算腳斷了,也不敢無視皇帝旨意,那是爬都得爬到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