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徐淵感動的眼淚汪汪,這事要是擱在別人身上,說不得就會借坡下驢拖著病軀上朝,上演一出君臣和睦的感人大戲。但徐淵并沒有這么做,他感動帝王的掛念,幫助方郁等人處理禮部瑣事也是引心系帝王,想讓禮部把萬壽節給辦好。如今,他病著,入朝實在是不合適。
總之該辦的事他辦,步入朝堂萬萬不能。
皇帝聽了劉海的回話,一邊罵徐淵老狐貍,一邊感慨。
說實話,對于徐淵把安王給舉報了這事,在皇帝心里就是個疙瘩。
徐淵一個出手,安王從天之驕子成了階下囚。
皇帝冷處理徐淵請辭之事,也是想看看他背后有沒有人。
別說什么姻親關系,徐淵是安王的老丈人之類的話,在利益面前,這種關系在皇帝眼中一點可信度都沒有。
做了官就想往上爬,入了內閣就想成為首輔,成了首輔就想在百官中說一不二。
這些年秦追比他們年輕,卻一直處在首輔之位,穩穩地壓了眾人一頭。
眼瞅著秦昭也起來了,如果不出意外,日后必然有番作為,就算成不了秦首輔,也能再為秦家續下百年風光。
說實話也就蕭宴寧性格懶散,讀書不行又一味犯渾用那張嘴就把百官給得罪完了。要是蕭宴寧有心帝位,再和秦家結親,那秦家風光可不只百年。
這顯而易見的風光,皇帝不相信徐淵、杜檢這些人不眼紅,不眼饞。
秦追太年輕了,說不定還能繼續輔導孫輩成才呢。
這群人的孫輩可都很大了,不說人到了三代成不成器,目前是沒看到一個能比過秦昭的。
等太子繼位,又是新的勢力開始洗牌,到時更加沒這些人的位置了。
若這個時候,想劍走偏鋒支持其他皇子也不是不可能。
人性就這樣,沒有誰喜歡眼睜睜地看著自家就那么落敗下去。
安王私藏龍袍之事發生后,外面流言紛紛。
有人說安王有謀逆之心,安王妃不愿徐家受安王連累,所以以死明清白。
也有人說安王五年不在京,安王妃起了二心。畢竟安王妃是京城第一才女,才情很高,安王則是個肚子里沒多少墨水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將,幾年不見,兩人已無話可說。
也有人說,安王妃和安王感情太好,安王妃不想因自己連累母族,也不想棄安王于不顧,所以只能以死向皇帝抗議安王被安上謀逆的罪名。
不過這些流言很快被皇帝有意無意派人壓下去了,就如蕭宴寧所說,人死為大,安王入詔獄未曾認罪,未曾說過安王妃半句不好,眾人不該隨意評論安王妃的是非多錯。
只是那段時間,皇帝一邊懷疑安王謀逆嫌疑之事的真假,一邊懷疑是不是徐家挾安王妃誣陷安王。
哪怕徐淵親自揭發了安王,皇帝還是心存懷疑。
拋開一切,在皇帝看來,安王妃死在安王府門前,從某方面來說,她應該認為自己不配死在安王府。
龍袍可不是隨意就能出現在安王府上的東西,如果安王真沒有謀逆之心。
眾所周知,安王和安王妃的感情是出了名的好,安王妃要是想做些什么完全能瞞得住安王。
要真是安王妃所為,那一切都說得通了。
一邊是父母兄弟親族,一邊是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