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駐軍主要為第2軍的兵站守備部隊、后勤管理人員、醫療單位、13師團殘部,而非一線作戰師團。總兵力約為數千人,其中一線戰斗人員比例較低。其戰斗意志和警覺性遠低于正在前線血戰的主力部隊。
防御:盡管有城墻工事,但守備心態可能存在“身處后方”的松懈。
周邊敵軍分析:
日軍主力(如第6、第10、第16師團)正深陷武漢會戰前線,在信陽、固始、田家鎮等地與中國軍隊激戰。
一旦合肥遇襲,這些部隊理論上會回援,但因被正面戰場牢牢牽制,回援速度和可抽調兵力將大打折扣。
三、成功率分析
有利條件:
敵明我暗,守備薄弱:這是最大的利好。139師面對的不再是嚴陣以待的師團精銳,而是數千名警覺性不高的后勤和守備人員以及13師團殘部。奇襲的突然性效果會倍增。
目標價值巨大:攻占合肥兵站意味著可能繳獲規模空前的物資裝備,足以讓139師戰力飆升,實現全師標配日式裝備。
援軍阻力:周邊日軍主力難以迅速脫身回援,即使回援距離合肥也還有不短距離,為139師贏得了寶貴的“窗口期”,為5-7天。
不利條件:
攻城經驗不足:這是139師的短板。即便守軍薄弱,攻打城墻和堅固據點仍需要專業的攻堅戰術。
政治與戰略風險:攻占合肥的驚天之舉必然引發華中日軍地震式的反應。畑俊六司令部即使抽調不出主力,也可能集結所有可用的航空兵、以及從南京、蕪湖等地拼湊部隊進行瘋狂反撲。風險從“攻城失敗”轉變為“占領后難以脫身”。
成功率估算:
奇襲成功,迅速攻占城區:70%–80%(因敵守備力量薄弱,奇襲效果極佳)
達成占領并繳獲物資:50%–60%
安全撤離,避免被日軍援軍咬住:30%–40%(這是新的主要風險點)
總體成功率(達成攻占、繳獲、并安全撤離的戰略目標):約40%(雖初始成功率高,但撤離階段風險極大)
四、若成功攻占的影響
軍事層面:繳獲的物資足以裝備數個師,徹底打亂日軍整個華中地區的補給線,對武漢前線日軍的攻勢造成致命干擾。
政治與宣傳層面:“攻克省會”“影響武漢保衛戰”的象征意義和鼓舞效應無可估量。
戰略層面:“固守待援”絕無可能。139師必須成為“點穴”高手,一擊之后迅速遠遁。否則將不是“四面受敵”,而是被“滔天巨浪”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