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張師爺感覺產量那么高,不是不可能。
只是不是現在,或許在不遠的將來,老爺說不定還能培養出高產水稻。
老爺的目標就是1200斤,如今只有600斤,所以才一臉失望。
張師爺再次安慰:“老爺,我們慢慢來。不著急,一點一點進步。”
孫山愣了愣,笑了笑,鄭重地點了點頭:“師爺,你說得對,一步一步來。”
張師爺說得對,做事切忌一步登天。
如今的畝產600斤已經非常不錯的,比以前進步不少。
大乾的水稻平均2-25石畝每年,折合240-300斤畝。(默認一石等于120斤)
高產地區(比如江南,湖廣,川地),雙季稻或稻麥輪作田,高產時年畝產達4-6石,約480-720斤。
精耕細作區(如珠江三角洲)采用“桑基魚塘“模式,稻產量穩定在6石以上(720斤)。(按年計,指帶殼谷,并不是米)
而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水稻產量才是320斤畝。
能上千斤已經是70年代之后的事了。
這次沅陸縣,因為使用了鳥糞,單季能畝產600斤,的確是質的飛躍。
一季稻谷等于別人的一年,甚至還超越不少地方的水稻產量。
孫山連忙端正自己的態度,點了點頭說:“的確比之前的產量高不少。就算普通人家耕種,也不會產量太低,總之會比之前的好上不少。”
孫山把列表傳給在場的官吏,學生,群眾查看。
當然是前兩種人群看,讓群眾看,看個寂寞。
會寫自己的名字已經算得上有文化了。
王縣丞上前一步問:“大人,不遠處那些水稻也是使用過鳥糞的試驗田嗎?”
孫山點了點:“是。為了驗證鳥糞有沒有作用,我讓人種了不少田。剛才只是統一刈稻五畝。”
王縣丞乘勝追擊地問:“大人,要不要繼續收割?單單五畝田,數量上有點少。”
王縣丞做事向來猶猶豫豫,雖然肉眼可見的五畝地產量高,但更想不同的五畝地產量是不是一樣高。
孫山對此沒有意見,反而贊同地說:“行,那邊的水稻也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