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慢慢地流逝,很快就秋收完畢。
孫定南和孫大力把試驗田剩下的水稻也收割完畢了,把報告呈給孫山看。
孫山看著一畝一畝登記的數量,數據的波動并不大,都在600斤徘徊。
或許因為選種,土壤,氣候,水利等因素一樣,所以數據大差不差,并沒有特別的落差。
孫定南問道:“老爺,明年春耕,還要不要做試驗?”
孫山點了點頭:“做,肯定要做。這次選上,中,下不同等級的耕田來做?!?/p>
試驗怎能停呢?
就算再成熟的數據,也要繼續做,何況還不成熟。
按照以往的經驗,孫山知道鳥糞的確是很好的有機肥。
但時間,空間不一樣,誰敢確定不會發生變化呢。
所以試驗必須狠狠地做,還要把數據一一記錄。
而且還要一邊做試驗一邊加入創新的耕種方法,說不定搞著搞著還真能在種子上有突破。
孫山想著賣鳥糞賺了錢,就得組織一支“水稻科研隊伍”。
只要他在沅陸任職,就養著這支隊伍。
轉眼就快到征役。
孫山,王縣丞,吳主薄等官吏齊聚一堂。商量著這次怎樣征役。
一般一年兩次征役,一次10天到15天左右。
分為春征和秋征。
先帝的“新政”的不知道是春風還是東風依舊沒有吹到沅陸縣,所以還是按照“舊政”來行事。
孫山向來隨大流,按照規矩辦事。
王縣丞問:“大人,這次確定把所有役夫放到大鳥村修路?”
一般征到的役夫都是“就近原則”安排工作。
這次把全縣的役夫放到大鳥村,人多了,管理就費力了。
孫山確定地說:“必須把大鳥村的路修好,才方便后面行事?!?/p>
衙門的官吏都知道大鳥村后山有鳥糞,來年春耕要賣鳥糞,得從大鳥村運出來。
修路的確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