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的竹簡上,工整的隸書寫著:若肯歸降,便封江夏都尉,賜田百畝。
甘寧坐在江邊的草屋里,案頭擺著母親臨終前留下的玉簪,那是他最珍貴的物件。
這些年漂泊江湖,雖快意恩仇,卻始終無法給家人安穩的生活。
帶著兩百名親信,甘寧投了劉表。然而這位號稱“八俊”的州牧,整日與文人墨客談詩論道,對軍事防務卻漠不關心。
州牧府里,檀香裊裊,清談聲不絕于耳,卻無人討論如何抵御曹操日益壯大的勢力。
更讓甘寧失望的是,劉表帳下將領勾心斗角,貪污軍餉成風。
某次他查獲了糧草官倒賣軍糧的證據,上報后卻石沉大海,甚至有人在背后譏諷他“賊寇出身,不知規矩”。
“將軍,我們跟著您是想建功立業,不是在這吃窩囊氣!”副將蘇飛的話戳中了甘寧的痛處。
深夜,甘寧獨自站在江夏城頭,望著滔滔江水。
月光灑在江面上,碎成千萬片銀鱗,他忽然覺得無比迷茫。
在劉表麾下,自己永遠只是個被猜忌的“賊寇”,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建安八年,甘寧帶著親信投奔黃祖。
本以為這位鎮守江夏的老將能一展抱負,卻不想黃祖竟讓他去做運糧官。
更屈辱的是,黃祖的部將常常當眾羞辱他“賊性難改”。
有一次,他押運糧草途中遭遇山賊,奮力擊退敵人,保全了糧草,卻連一句嘉獎都沒得到。
直到某次曹軍來犯,甘寧率船隊奇襲敵后,斬首數百,才被勉強封了個代理校尉。
但即便如此,黃祖依然對他心存戒備,重要軍務從不與他商議。
那是個悶熱的夏夜,蟬鳴聒噪。蘇飛提著一壇烈酒,踹開甘寧的房門。
酒壇重重砸在案上,濺出的米酒在燭火下泛著琥珀色的光。
“興霸,你我在此空耗光陰,不如投江東孫權!”蘇飛壓低聲音,“聽說孫將軍禮賢下士,連降將太史慈都能重用。”
甘寧望著窗外的月光,想起孫權破皖城時的勇猛,征黃祖時的果決,還有他廣納賢才的種種傳聞。
第二日,他便帶著心腹連夜南下。當他在柴桑見到孫權時,春日的桃花正落滿議事廳的石階。
孫權身著一襲青衫,親自迎出大門,笑容爽朗:“久聞興霸之名,如雷貫耳。”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江面戰船林立,戰鼓震天。
周瑜制定火攻之計,甘寧奉命率百騎夜襲曹營。
三更時分,江面上霧氣彌漫,伸手不見五指。
甘寧讓部下在馬尾系上銅鈴,每人帶兩束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