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蜀漢的一員猛將,素有“萬人敵”之稱。
他命南郡太守糜芳駐守江陵,將軍傅士仁駐守公安,自己親率大軍進攻樊城和襄陽,圍困魏將曹仁。
在戰(zhàn)場上,關羽勢如破竹,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曹魏朝野震動,曹操甚至一度產(chǎn)生了遷都以避其鋒芒的想法。
但隨著戰(zhàn)事的推進,關羽的兵力逐漸吃緊,荊州后方也愈發(fā)空虛。
東吳孫權覬覦荊州已久,見此機會,決定與曹魏聯(lián)合,共同對付關羽。
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而此時的關羽,在前線與曹軍激戰(zhàn)正酣,對后方的危機渾然不覺。
為了緩解壓力,關羽多次派人向駐守在上庸的劉封、孟達緊急求援,希望他們能出兵相助,共同對抗曹軍。
劉封接到關羽的求援書信后,內(nèi)心陷入了極度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關羽是蜀漢的大將,荊州的安危關系到蜀漢的興衰,出兵救援關羽是大義所在;另一方面,他所鎮(zhèn)守的上庸城剛剛歸附,人心不穩(wěn),境內(nèi)百姓尚未完全歸附蜀漢,若此時貿(mào)然出兵,恐上庸城難以堅守,一旦上庸有失,不僅會危及蜀漢的北方防線,自己也將難辭其咎。
劉封召集孟達等將領商議此事,孟達本就與劉封存在一些矛盾,他擔心出兵救援關羽會影響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對關羽也心存不滿,認為關羽平時對他們這些將領態(tài)度傲慢。
于是,孟達極力反對出兵救援關羽,他向劉封進言:“上庸新附,人心未定,若輕動大軍,恐生變故。關羽雖勇,但荊州城固,未必不能堅守。”
劉封在孟達的影響下,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拒絕了關羽的求援請求。
劉封的這一決定,成為了他命運的轉折點,也為他日后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同年十月,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糜芳與傅士仁不戰(zhàn)而降,荊州瞬間落入東吳之手。
關羽得知荊州有失,腹背受敵,只得退守麥城。
十二月,關羽在突圍途中,被東吳軍隊擒獲并斬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劉備得知關羽兵敗被殺,劉封、孟達又拒不出兵救援,對兩人懷恨在心。
他沒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養(yǎng)子劉封,竟然會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的決定,不僅導致了關羽的慘死,還讓蜀漢失去了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蜀漢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而此時,劉封與孟達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劉封自恃武藝高強,又是劉備養(yǎng)子,平日里對孟達多有輕視。
他常常在軍事決策上獨斷專行,不聽取孟達的意見,甚至搶走了孟達的儀仗隊,這讓孟達對劉封極為不滿。
孟達既擔心劉備追究他不援助關羽的罪責,又對劉封的欺凌忍無可忍,于是在權衡利弊之后,決定背叛蜀漢,投降曹魏。
孟達投降曹魏后,被曹丕任命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兼任新城郡太守,備受曹丕的寵信。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派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孟達一起進攻駐守在上庸的劉封。
孟達為了立功,積極策劃對劉封的攻勢,還寫信勸降劉封。
在勸降信中,孟達言辭懇切,他分析了劉封的處境,指出劉封并非劉備親生之子,如今劉備已立劉禪為太子,劉封在蜀漢的地位日益尷尬,將來很難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