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認定,秦國就是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是自己實現抱負的希望所在。
于是,他懷著滿腔的熱血和憧憬,告別恩師荀子,踏上了西入秦國的征途。
李斯歷經長途跋涉,終于來到秦國。
然而,他剛到秦國時,恰逢莊襄王去世,年幼的嬴政即位,相國呂不韋把持朝政。
初來乍到的李斯深知,要在秦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腳跟,需先尋得靠山。
于是,他多方打聽,設法成為呂不韋的舍人。
呂不韋初見李斯,便被他的談吐和學識所吸引。
在與李斯的交談中,呂不韋發現他對天下局勢有著深刻的見解,對治國理政也有著獨特的思路,不禁心生賞識。
不久,呂不韋便任命李斯為郎官,這一任命讓李斯獲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機會。
一日,李斯在嬴政處理政務的間隙,抓住時機向嬴政進言:“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自秦孝公以來,秦國歷經六世積累,如今諸侯臣服,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成。若大王此時懈怠,待諸侯再次聯合,即便有黃帝之賢能,也難以完成霸業。”
嬴政聽后,心中大為震動。
他抬起頭,目光緊緊地盯著李斯,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話語如同一把銳利的劍,直擊他內心深處的渴望。
嬴政深知,李斯所言極是,秦國多年的努力不能功虧一簣,統一天下的大業必須抓緊推進。
從那以后,嬴政開始關注李斯,聽從他的計謀。
李斯建議嬴政暗中派遣謀士攜帶金玉財寶游說諸侯,對于那些可以用錢財收買的諸侯名士,便重金結交,讓他們為秦國效力。
對于不肯就范的,就派刺客暗中除掉。
嬴政采納了這一策略,李斯也因此忙碌起來,他精心挑選謀士,為他們制定詳細的計劃,安排他們前往六國。
這些謀士憑借著李斯的謀劃,在六國之間縱橫捭闔,成功離間了六國的君臣關系,為秦國的軍事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離間計的成功實施,秦國在對外擴張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李斯也因功被升為客卿,開始在秦國政壇嶄露頭角。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
正當李斯在秦國漸入佳境時,“鄭國渠事件”爆發。
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建議秦國修建一條大型灌溉渠,企圖以此消耗秦國國力,避免其伐韓。
起初,秦國并未察覺韓國的陰謀,在鄭國的主持下,工程順利開展。
后來,韓國的陰謀敗露,秦國宗室大臣紛紛進言秦王:“諸侯之人來秦國做事,大多是為其主充當間諜,應將所有客卿一律驅逐。”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斯心急如焚。
他深知秦國若驅逐客卿,將是巨大損失。
客卿們為秦國帶來了不同的思想和治國理念,是秦國強大的重要助力;而對于自己而言,這也意味著他剛剛開啟的輝煌前程將就此斷送。
在這危急時刻,李斯沒有坐以待斃,他奮筆疾書,寫下千古名篇《諫逐客書》。
在文中,他以深情而有力的筆觸,列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國強大并成就霸業的史實:“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