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位將軍及其部隊迎擊吳、楚叛軍。
周亞夫出身將門,自幼熟讀兵書,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向漢景帝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又極具戰略眼光的計策:放棄梁國,先斷絕吳、楚軍隊的糧道。
他分析道:“吳、楚叛軍士氣正盛,且兵多將廣,如果我們與之正面交鋒,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勝。而梁國雖在叛軍的攻擊范圍內,但梁國城池堅固,梁王又深得民心,定能堅守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派輕騎兵繞道叛軍后方,斷絕他們的糧草供應。一旦叛軍糧草斷絕,士氣必然低落,戰斗力也會大打折扣,屆時我們再發動進攻,定能一舉擊敗他們。”
漢景帝聽后,沉思良久,權衡利弊后,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議。
在戰爭過程中,周亞夫嚴格執行戰略部署,堅守營壘,不與叛軍正面交鋒。
他深知叛軍急于求戰,想要速戰速決,因此他故意避其鋒芒,按兵不動。
梁國在叛軍的猛烈攻擊下危在旦夕,梁王劉武多次向周亞夫求救,言辭懇切,甚至聲淚俱下。
但周亞夫為了大局,始終堅守自己的戰略計劃,拒絕出兵救援。
梁王無奈之下,只能拼死抵抗,他親自登上城墻,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帶領著梁國軍民與叛軍展開了殊死搏斗。
同時,他不斷向漢景帝告狀,訴說周亞夫見死不救的“罪狀”。
漢景帝雖心系弟弟,但他明白周亞夫的計策是為了整個戰局的勝利,因此他選擇相信周亞夫,并未強迫周亞夫出兵救援梁國。
周亞夫則按計劃,派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兵奔襲淮泗口。
韓頹當等人接到命令后,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穿越了重重險阻,終于成功斷絕了吳楚軍隊的后路和糧道。
叛軍得知糧草被斷后,頓時軍心大亂,士氣低落。
士兵們開始人心惶惶,無心作戰,戰斗力急劇下降。
而梁國在梁王的堅守下,也逐漸抵擋住了叛軍的進攻,消耗了叛軍大量的兵力。
最終,在周亞夫的指揮下,漢軍抓住戰機,發動反擊。
漢軍如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向叛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叛軍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紛紛潰逃,毫無還手之力。
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自殺身亡;吳王劉濞企圖逃亡,最終被東越首領所殺。
隨著吳楚聯軍的潰敗,其他幾國叛軍也相繼被平定。
七國之亂歷時僅三個月便被徹底平息。
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粉碎了諸侯國的叛亂陰謀,更加強了中央集權,為西漢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此一役,漢景帝深刻認識到權力集中的重要性。
戰后,他進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他規定諸侯王不得治民,損黜其官制,王國官吏由皇帝任免。
從此,諸侯國失去了與中央抗衡的能力,成為了名義上的封國,實際上已被納入中央政權的有效管轄之下。
七國之亂平定后,漢景帝的統治逐漸穩定下來,但宮廷內部的權力斗爭卻如暗流涌動,從未停止。
立儲之事成為了宮廷中的焦點,也引發了一系列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