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憲專橫跋扈,在刺殺劉暢后,為了贖罪,請求率軍北征匈奴。
班固得知消息后,認為這是一個通過邊境立功獲取功名的機會。
他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更大的抱負,于是決定投附竇憲。
永元元年,班固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北匈奴,擔任中護軍,參議軍務。
軍隊浩浩蕩蕩地前行,一路上,黃沙漫天,寒風刺骨。
班固騎著戰馬,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經過漫長的行軍,東漢軍隊與匈奴展開激烈戰斗,喊殺聲震天動地。
最終,東漢軍隊大勝匈奴。
竇憲、耿秉等北出邊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
竇憲命班固刻石記功,班固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銘》:“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此后,班固又奉命迎接北匈奴使者,但因匈奴內亂,局勢復雜,未能完成任務。
永元四年,竇憲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自殺,班固受到牽連,被免官、被捕。
在獄中,班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獄卒們對他拳腳相加,逼他交代與竇憲的關系。
但班固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不輕易屈服。
他心中仍惦記著自己的史學著作,渴望有一天能重見天日,繼續為史學事業貢獻力量。
然而,命運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最終,這位一代史學大家,含冤死在了獄中,時年61歲。
班固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留下的《漢書》,卻成為了中國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他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對史學的執著和熱愛。
他的蘭臺筆魂,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后人不斷探索和追求真理,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史學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后世,無數史學家翻閱《漢書》,追思班固的功績,他的故事,也在歲月的流轉中,被人們傳頌不衰。
從官方的史學典籍,到民間的說書人故事,班固的形象愈發鮮活,成為了追求學術真理、堅守文化傳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