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歷史的漫漫長卷中,漢武帝劉徹的時代如同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巨作,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他承繼“文景之治”的繁榮根基,以雄才大略和非凡氣魄,將西漢王朝推向了巔峰,其一生的傳奇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公元前156年,劉徹誕生于長安未央宮,他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
自幼,劉徹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與早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尤其癡迷于治國理政、軍事謀略的故事。
景帝對這個兒子寵愛有加,常將他帶在身邊,悉心教導。
在劉徹四歲時,被封為膠東王。
一日,館陶長公主劉嫖將他抱在膝上,笑問:“徹兒,你想不想娶媳婦呀?”
劉徹眨著靈動的眼睛,奶聲奶氣地回答:“想。”
劉嫖指著身邊眾多宮女,一一詢問,劉徹皆搖頭。
最后,劉嫖指向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道:“那阿嬌好不好?”
劉徹眼中放光,興奮地說:“若能娶到阿嬌姐姐,我定要造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
這便是“金屋藏嬌”典故的由來,劉徹的聰慧與早熟可見一斑,這番童言無忌的話語,不僅博得了長公主的歡心,也為日后他登上皇位埋下了伏筆。
彼時,漢景帝已立栗姬之子劉榮為太子。
然而,栗姬心胸狹隘,拒絕了長公主劉嫖的聯姻請求,使得劉嫖懷恨在心。
她轉而與劉徹的母親王夫人結盟,在景帝面前不斷稱贊劉徹的聰慧,詆毀栗姬和劉榮。
景帝本就對栗姬的善妒有所不滿,加上長公主的不斷進言,心中漸漸有了易儲的想法。
公元前150年,景帝終于下定決心,廢黜劉榮太子之位,改立劉徹為太子。
從膠東王到太子,這一身份的巨大轉變,讓年僅7歲的劉徹肩負起了國家未來的重任。
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已與大漢王朝緊密相連,自此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廣讀經史子集,研習治國方略,為日后登基治國積累知識與智慧。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16歲的劉徹登上皇位,史稱漢武帝。
初登大寶,他便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果敢與抱負。
然而,朝堂局勢錯綜復雜,太皇太后竇氏秉持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在朝中勢力龐大,對漢武帝的施政多有掣肘。
漢武帝渴望大展宏圖,推行新政,他任用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積極準備改革。
他們計劃設立明堂,彰顯天子權威;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尊崇儒術,以儒家思想統一國家意識形態。
但這些舉措觸犯了竇氏及保守派的利益,竇氏大發雷霆,下令廢除新政,將趙綰、王臧下獄,竇嬰、田蚡也被免職。
漢武帝的首次改革嘗試,就這樣在竇氏的強勢干預下失敗了,他不得不暫時隱忍,等待時機。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病逝,漢武帝終于擺脫了束縛,得以全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重新啟用田蚡為丞相,廣納賢才,董仲舒、公孫弘、主父偃等一批有識之士紛紛進入朝堂,為他出謀劃策。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設立太學,培養人才,以統一國民思想,加強中央集權。
同時,他大力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子弟也可在王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原王國管轄,而歸中央直接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