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社會矛盾激化,黃巾起義爆發,揭開了亂世的序幕。
在這樣的動蕩年代,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出生于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的一個官宦世家。
諸葛家族在當地頗具聲望,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良好的家庭環境為諸葛亮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條件。
然而,命運卻在他幼年時便展現出殘酷的一面。
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孤苦伶仃的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只得投奔叔父諸葛玄。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失勢,帶著諸葛亮兄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
不久后,諸葛玄病逝,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
此時的他沒有選擇投身仕途,而是決定隱居于襄陽隆中,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躬耕生活。
隆中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景色秀麗,諸葛亮在此搭建草廬,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但實際上,他在茅草廬中遍覽經史子集,對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尤其對《孫子兵法》《六韜》等軍事著作愛不釋手。
在隆中隱居期間,諸葛亮并非閉門造車,而是廣交名士,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好友結下深厚友誼。
他們時常相聚,縱論天下大勢,探討治國安邦之策。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他以這兩位歷史名人為榜樣,表明自己渴望在亂世中施展才華、建立功業的志向。
同時,他還與荊州的地方勢力保持密切聯系,通過與襄陽名士龐德公、司馬徽等人的交往,深入了解荊襄地區的風土人情、政治局勢和軍事動態。
諸葛亮善于觀察和思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他在田間勞作時,會仔細觀察星象變化、氣候變化和地理環境,研究天文歷法與地理形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在溪畔垂釣時,也會思考用兵之道,琢磨如何排兵布陣、克敵制勝。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淀,他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略思想。
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侃侃而談,為這位心懷壯志的漢室宗親指明了方向:“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短短數百字,卻高瞻遠矚地分析了天下局勢,提出了“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構想,為劉備集團制定了長遠的發展規劃,展現出遠超時人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諸葛亮出山時,劉備的處境極為艱難。他屢戰屢敗,寄人籬下,在曹操大軍南下時,連立足之地都難以保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下,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被迫從樊城倉皇南撤。
當曹操的虎豹騎在長坂坡追上劉備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僅率數十騎逃脫,形勢岌岌可危。
在此危局下,諸葛亮深知單憑劉備自身的力量無法抵御曹操,必須聯合孫權共同抗敵。
于是,他主動請纓,親赴江東,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談判。
當時的江東,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勢力強大,他們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將廣,江東難以與之抗衡,主張投降曹操。
諸葛亮到達江東后,在孫權的宮殿中舌戰群儒。
面對張昭等人的詰難,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辭逐一反駁。
針對張昭指責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諸葛亮指出劉備是在寡不敵眾、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暫時撤退,且新敗之后仍能重整旗鼓,足見其英雄本色;面對虞翻質疑劉備能否抵御曹操,他反問道:“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乎?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