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暗中向劉備獻計,勸他以張松作為內應攻占益州。
劉備認為這是一個奪取益州、建立穩固根據地的好機會,于是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自己率領數萬人西進益州。
劉備率軍抵達涪城(今四川綿陽市),劉璋親自率領部眾前往迎接。
劉璋對劉備十分信任,不僅資助他大量糧草、兵器和士兵,還表奏他為大司馬、司隸校尉。
然而,劉備與劉璋的目的不同,他的心中始終想著奪取益州。
在龐統的建議下,劉備在葭萌關屯兵,厚樹恩德,以收民心,等待時機。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進攻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
劉備以此為借口,向劉璋請求增兵一萬及軍資,以便東下救援孫權。
劉璋只答應給劉備四千士兵,軍資也只給了一半。
劉備借此激怒將士,與劉璋決裂。他揮軍南下,進攻劉璋。
劉璋派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人在涪水關抵抗劉備,但都被劉備擊敗。
張任在雒城戰死,劉璋的兒子劉循堅守雒城,劉備圍攻雒城一年有余,龐統在攻城時中流矢身亡。
劉備悲痛萬分,但他并未放棄。
他調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率軍入川支援,自己則繼續圍攻雒城。
在諸葛亮等人的支援下,劉備終于攻破雒城,隨后,大軍直逼成都。
此時,馬超歸降劉備,馬超在涼州素有威望,他的到來使成都城內人心惶惶。
劉璋見大勢已去,最終開城投降。劉備成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成功入主成都后,對益州的治理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首先廢除了劉璋時期繁瑣嚴苛的法令,任用諸葛亮制定《蜀科》,以法治蜀,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寬待劉璋舊部,許靖、法正、李嚴等人才皆被委以重任,使得益州士族與劉備集團迅速融合。
在經濟上,劉備采納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五銖錢,統一貨幣,穩定物價,鼓勵農商,短短數年間,益州經濟得以恢復,百姓安居樂業。
此時,曹操也在積極擴張勢力,他西征張魯,占據漢中。
漢中作為益州的北方門戶,若落入曹操手中,益州將永無寧日。
法正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緊迫性,向劉備進諫:“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合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合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劉備采納法正的建議,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發動漢中之戰。
在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戰役中,劉備與曹操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初期,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將領進攻下辨,卻遭遇曹洪、曹休的頑強抵抗,吳蘭戰死,張飛、馬超被迫撤軍。
但劉備并未氣餒,他親自率軍,在定軍山與夏侯淵對峙。
法正獻上奇謀,利用山勢居高臨下,命黃忠趁夏侯淵修補鹿角之時,居高臨下突襲,黃忠一戰斬殺夏侯淵,曹軍軍心大亂。
曹操聽聞夏侯淵戰死,親自率軍前來爭奪漢中。
劉備據險而守,堅決不與曹操正面交鋒,他對將士們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最終,曹操因糧草不濟,士卒疲憊,無奈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