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中,他以深情而有力的筆觸,列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國強大并成就霸業的史實:“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他指出,這些客卿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秦國難以有今日的強大。
接著,李斯又以秦王對異國珍寶、美女、音樂的喜愛為例,說明不應在用人上區別對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他犀利地指出,秦王在對待珍寶和人才上的雙重標準是不合理的,否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最后,李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強調驅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盜糧”,會使秦國失去人才,削弱自身實力,而資助敵國:“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嬴政讀罷《諫逐客書》,被李斯的雄辯和遠見所折服。
他意識到自己險些犯下大錯,逐客之舉確實會給秦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嬴政立即下令廢除逐客令,召回被驅逐的客卿,并恢復李斯官職經此一役,李斯不僅保住了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更贏得了嬴政的信任與重用,官職一路升至廷尉。
此后二十余年,李斯始終堅定地站在嬴政身邊,成為嬴政實現統一大業的得力助手。
在軍事戰略的制定上,李斯協助嬴政制定并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
他深入分析六國的地理位置、國力強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提出先拉攏距離秦國較遠的齊國、燕國,穩住它們,使其不與其他國家聯合抗秦。
然后集中力量,逐步蠶食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這一戰略如同一張精準的大網,將六國逐步納入秦國掌控之中。
在軍事行動中,李斯密切關注前線戰況,及時為嬴政提供決策建議。
當秦軍進攻趙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多次擊退秦軍。
李斯深知李牧是趙國的中流砥柱,若不除去他,秦軍難以取勝。
于是,他再次施展離間計,派人攜帶重金潛入趙國,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謀反。
趙王昏庸,果然中計,殺死李牧。
李牧一死,趙國防線崩潰,秦軍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克趙國都城邯鄲。
在政治上,李斯積極參與秦國的各項改革,為秦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政治制度。
他協助嬴政建立起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九卿則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
這種制度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時,李斯還建議嬴政統一法律,將秦國的法律推廣到全國,使全國有了統一的行為規范,加強了國家的統治秩序。
公元前221年,秦國終于完成統一大業,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李斯因功被任命為丞相,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此時的他,位極人臣,榮耀無比,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為鞏固秦朝統治,李斯又提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
他力主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在朝堂之上,李斯與主張分封制的大臣展開激烈辯論。
他指出,分封制是周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極大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與中央政權產生矛盾,導致國家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