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撇嘴。
什么“學大順哥”?
那話還是婆婆李氏起頭說的,原話是“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老三他兩口子就吃那套你學著點,阿諛奉承不會?”……
荷花聽著這話刺耳,心想她表哥辦那些事能讓叔嬸心里熨帖,那也是本事!她頭年跟在嬸嬸邊上看得明明白白,二品大員跟前阿諛奉承的人能少?不是你肯腆著臉求就一定辦得成事,還得舔得人高興呢,捧人也是門學問。
男人說不出個所以然,荷花就準備回頭自個兒觀察看看,觀察那些之前,她還到姜蜜跟前說了些好聽的。
“嬸嬸你不知道,我年前這一回去,莫說娘家雙親,就連縣里住著的姑母他們都覺得我變化太大了,看著和離家時完全不同,實實在在體面了許多。聽說我在學字,都不敢信,鄉下地方能讀會寫的爺們都不多,我還是個女人家。”
姜蜜聽著笑得不行,擺擺手:“哪有像你這般夸自己的?”
“也沒別人來夸夸我,這不只能挽起衣袖自個兒上嗎?”
“荷花你們這次回去,你爹你娘怎么說?”
“爹說相公看著比前兩年精神了,娘嘛……催我們給登科說好話。具體我都不想說了,反正就那一套,嬸嬸想也能想到。對了我們離家之前娘她問相公說叔叔在漕運上任期是不是要滿了,問后面是要調回京城嗎?帶不帶我們?”
姜蜜說:“你倆踏踏實實做,自然還是帶著你們。”
荷花也有一半試探的意思,聽到這話心下定了。姜蜜問她是怎么說的?二嫂李氏又是怎么打算的?
她道:“相公沒給準話,娘她就沒說什么,我恐怕她想送登科上京城去讀書,又覺得不太現實。我嫁過來年頭還短,也看出一些,登科他離不開娘,不可能獨自上京求學,讓娘陪著去扔下爹在老家鄉下也不可能,難不成舉家搬遷?那吃喝從那兒出?自個兒種著地要吃多少都有,搬出去了啥都要買,家里能有那么多錢花?吃還是小問題,住呢?住哪兒?京里的宅院賣得多貴?!?/p>
荷花說完他公婆又說到她姑。
“我姑母跟大順哥倒是有心想上京,他們也有錢,置辦得起家當,只是還沒商量妥,姑父不太想走,怕搬出去了以后回不了鄉。大順哥說京城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比地方上安生,又能時常去拜見老太爺他們,我姑父他還是猶豫……我們走之前縣里頭還商量著,沒定下來?!?/p>
姜蜜想了想,毛蛋要搬還是挺好搬的,畢竟寫書這個事在哪兒都是一樣的寫,他牽絆不多。
不過不想背井離鄉的確是人之常情,大哥四十來歲了,想在熟悉的地方過安生日子很正常。姜蜜想著最后估摸還是會搬出來,大房那頭如今是毛蛋當家,這是其一,還有就是大哥應該也放不下他爹娘,老爺子跟老太太都上六十了,在花甲之齡,合該常有兒孫繞膝。
要是早些年,聽說兄弟妯娌要上京姜蜜還會想東想西,現在她不想了。
分家之后三房人各自生活了十多二十年,早就成三家,上京也不會湊到一起,怎說都是各家過各家的日子,逢年過節有些走動罷了。
反而大房要上京還挺好的,尤其最近兩年,姜蜜總覺得特對不起老爺子跟老太太,她跟衛成出來之后,家里太冷清了。
至于二房……
人做什么不能總想好的一面,也得想想壞的。他們想搬出來,不得掂量他兄弟衛成的態度?
相公要是不樂意管他這些,沒有要幫的意思,他到京城怎么安置?又上哪兒去找學堂?京城的私塾未必比地方上好很多,畢竟上有國子監立在那里,勛貴之家還開家學來著。
二嫂提出這事簡單,碰碰嘴皮子就能說出口,要讓二哥同意沒那么簡單。
姜蜜看得遠,她覺得除非登科真的很有本事,否則二哥不太會冒這個險。荷花有一點擔心,生怕她公婆瞎胡鬧惹得叔嬸不痛快把她男人的差事攪和了。別的她不怕,就怕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