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雛形。
此后,在任期內,施里芬伯爵主導進行了對未來戰爭的無數的演習、沙盤演練與討論,對備忘錄進行了反復的修改。
1905年12月,施里芬伯爵完成了最后一份備忘錄,并于1906年親手交給了繼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計劃”
終于成形。
“施里芬計劃”
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
普法戰爭失敗后,法國為抵御德國進攻,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堡壘,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并在豁口的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
施里芬計劃”
的中心與重點,便是如何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御體系。
“施里芬計劃”
基內容是: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
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有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
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
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御體系的重心所在。
其余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
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靈魂。
按照“施里芬計劃”
,一旦戰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于將俄國限制于東普魯士邊境。
于此同時,集結于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后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后包抄其主力。
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抵御法軍主力的攻擊。
只不過謹小慎微的小毛奇改變了這個計劃,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
由于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加以包圍。
幾個星期后,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占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
這也是德軍對巴黎構成的最嚴重的威脅。
如果,小毛奇沒有削弱右翼的實力,說不定在這一戰當中,德軍就成功的拿下了巴黎了。
而法軍很可能會因為巴黎的丟失而放棄抵抗。
剩下的英國也就不足為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