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人在戰斗中摧毀了法軍,然后長驅直入。
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并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于未來的入侵前面。
于是法國工程師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筑了一系列堡壘。
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
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
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引誘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
然后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
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
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組成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
施里芬伯爵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并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其陸軍依舊雄風不減,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
反觀俄羅斯,雖有幾百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后,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
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候,俄羅斯的士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
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后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
仔細研究了雙方力量對比之后,施里芬伯爵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后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
施里芬伯爵判斷,俄羅斯落后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
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并打敗法國。
這就是“施里芬計劃”
的基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第一年,施里芬伯爵便提出了一份“備忘錄”
,被稱為第一號備忘錄。
在這份備忘錄中,施里芬伯爵采用了軍事學家所罕見的“劇情排演”
的方式,推演了未來歐洲大戰的基過程,提出了“時間差”
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方式。
之后,施里芬伯爵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號備忘錄,這三份備忘錄,便是“施里芬計劃”
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