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正式的重要的國家層面上的,往往是要設專門的盟誓臺,需要犧牲,如牛、羊、豬,以犧牲之血來歃血。
如國際會盟,除要在盟書上簽字外,與會者還要用手指蘸犧牲的牛血涂在嘴唇或者喝了牛血以表示信守。
而且,這個血必須是來自割牛左耳處的那血,這便需要一個人端著盛著牛耳朵的盤子,讓大家取血。
這個人便叫執牛耳,執牛耳者便是會議主持者。
然后盟書的正本往往是要交給天帝或神靈的,如燒給上天,或投于黃河等,大家手頭的都是副本。
當條件有限,盟誓不能按全部程序執行時,那也可以簡易版,比如兩個人互相盟誓,指著天“我對天發誓”
這樣的形式也是盟誓。
重耳這一路過來,可以說是對盟誓這一套相當熟悉,因為運用太多了。
如在楚國,重耳與楚成王便搞了一個盟誓:他日若與楚軍戰場相遇,定當退避三舍。
沒有史料記載他對楚成王講這話時的具體情況,但可以想象,重耳當時肯定是神情嚴肅,態度恭敬,而且也一定是讓老天來作過證的。
就在前幾天,他與狐偃等人還搞了一個盟誓。
那就是在黃河邊上,重耳對天發誓要好好對待大家,同時還將一個玉璧敬拋到黃河,這便意味著獻給了黃河大神。
也就是說,重耳的話拿出了上天和黃河大神作保,大家放心。
如果經過盟誓,卻不做到,那便意味著將會得到老天的懲罰。
從這個意義上講,雙方哪怕是簽訂了合約,但此合約未經過盟誓,其約束力是低下的。
人們可以違反合約規定,但不能違反盟過誓的盟書精神,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當時的人們把天地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意義。
所以呂省、郤芮提出的條件便是與重耳盟誓,只要重耳答應不追究他們曾死心塌地效忠晉惠公,那他們便立即投降。
重耳大喜,立即派出了狐偃代表自己與呂、郤兩人盟誓。
對呂、郤兩人來講,這個盟誓的意義是重大的,因為這相當于自己拿到了免死鐵券:你重耳不能殺我,上天為證,還有秦國人也作了保。
就這樣,晉軍悉數歸降重耳。
重耳的回國即位便成了一道流水線:公元前636年2月10日,呂省、郤芮與狐偃、公子縶在郇地盟誓。
盟誓完畢后的第二天,即公元前636年2月11日,呂省、郤芮派人跟著狐偃、贏縶至重耳駐軍的臼衰,將重耳迎接到郇城,交割軍權。
接下來,重耳發號施令,率領晉軍以及秦縶的秦軍繼續推進。
公元前636年2月15日,重耳的部隊進駐了晉國重邑曲沃。
2月16日,重耳進入晉國都城絳都!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