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有不少人很不理解,有部屬問中行吳:“元帥,這本是一大好機會可以立即攻下鼓城,可是元帥卻為何放過這樣的機會呢?”
中行吳道:“本帥生平最恨的便是出賣國家的人,這種叛徒實乃奸邪小人,人人得以誅之。”
“如果本帥接受了這樣的叛徒,因為叛徒之功而得到鼓城,就必須給予獎賞。但獎賞叛徒,就是鼓勵了奸邪,這于道義來講是得不償失的。”
這話傳至鼓城,鼓國軍民對中行吳大為贊賞。看來,這位晉軍統帥確實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君子。
既殺叛徒,清除了隱患,鼓國軍心頓時一振,全民皆兵,修繕城墻,籌備物資。
看來中行吳想要拿下鼓城是增加了不少難度。
但中行吳根本不強攻鼓城,他就下令團團包圍鼓城,不許攻城。
圍城足足三個月了,鼓城糧草即將耗盡,緊繃了三個月的保家衛國神經也終于松弛了。
鼓國人是知道,再圍下去那全城軍民都將因糧草耗盡而不戰自亂。唉,硬扛是扛不過去了,降了吧。
鼓國國君鳶鞮在百般無奈下,派人求見中行吳要求投降。
春秋時期的戰場,往往是對方一投降,那就意味著這場戰斗取得了勝利。而出征討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勝,讓對方屈服。
既然鼓國求降,那意味著中行吳又取勝了。
誰料中行吳客客氣氣接待了鼓國國君鳶鞮派出的使者后,卻拒絕了鼓國的投降:不許投降!城內還有糧草,軍士還有斗志,這個時候怎么可以投降?
鼓國人很郁悶,這個晉國上軍將,一不接納叛徒,二不接受投降,他到底想要什么啊?
鼓國人郁悶,晉軍將士們也都被搞糊涂了,有幾人便問中行吳:“元帥,接受鼓國投降,那這場戰役便取勝了,鼓城也到手了。”
“可元帥卻偏偏不接受投降,這不是要求將士們還要在這里與敵人廝殺,徒增將士流血犧牲,元帥怎么向國君交待呢?”
中行吳淡淡一笑道:“本帥需要的是一個有骨氣、將來可堪大用的鼓城,而不是將來歸順了我們晉國后,仍舊是一個敵人一來便有叛變、敵人一強便行投降的不中用的鼓城!”
“攻下一個城池容易,但要完全征服城內軍民,讓這里的軍民知道什么叫道義,什么叫同仇敵愾,什么叫真正的忠君愛國,這需要足夠的耐心。”
就這樣,晉國再圍鼓城一個月,鼓城終于糧盡,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中行吳率軍發起攻城,其實這個城也不需要怎么攻了。由于缺糧,民眾不堪饑餓,不少人出城覓食,城門大開,中行吳只需率軍直接入城即可。
中行吳下令,入城后,不許搶掠,更不許殺戮,反而分發軍糧給鼓國軍民。鼓國人心頓服,甘心被滅。
中行吳滅了鼓國,將抓俘的鼓國國君鳶鞮帶至晉國。
但此時,晉國國君晉昭公病重,無法親理朝政。再加上鼓國國君鳶鞮發誓,從此鼓國全面歸順晉國,甘心成為晉國附庸。
晉國六卿會議決定釋放鳶鞮,鼓國就此復國。而晉國名將中行吳,再次威震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