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中軍將荀偃想想這樣班師實在不劃算,為了進一步樹立自己在晉軍中的威望,他命令多搶許國幾個城。
但意外發生了,搶著搶著,居然搶到了楚國的地盤!
于是,晉楚之間的一場戰爭一一湛阪之戰就這樣爆發了。但這場戰役,確實不是晉國預謀著要去討伐楚國,只能說,這是一次誤打誤撞而已。
主要原因在于晉國中軍將荀偃對于地理知識學習不夠,搞不清許國和楚國的地界,在討伐許國時把戰火燒到了楚國邊境。
公元前576年許國投靠楚國以求庇護時,楚共王是將楚國方城之外的葉邑給了許國的。
葉地離楚國最堅強的堡壘方城很近,聯軍哪里搞得清許國地盤和楚國地盤?
據說,許國遷居的葉地,離楚國重鎮方城僅三十里遠,楚國將許國放在那里,本就是讓許國成為方城之外的屏蔽重鎮,承擔著為楚守衛方城之外的義務。
許國也是正是因為如此,才對楚國的算盤產生不滿。比如就在這里,許國經常遭受來自鄭國的侵略。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聯軍攻打楚國,其實可能是誤打誤撞。因為,歷史上晉楚兩國江湖爭霸百年來,雖然有過幾次大仗,但都不在兩國本土作戰。
晉楚兩國都把握著一個度:不能過度去捋對方的虎須。
荀偃不是傻瓜,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要說他率領聯軍主動進攻楚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事實卻是聯軍確實侵略到了楚國境內。
本來嘛,楚國國君楚康王對許國很不滿,心想,你自己跑到晉國去討了這一頓打回來,我也懶得管你。
但現在晉國佬居然來打我大楚了,這怎么可以任其胡來?
楚軍出發了,領兵的是公子格。聽說楚軍出動了,荀偃大吃一驚,忙命令聯軍撤退。
于是,聯軍后撤至滍水以北的湛阪,即今河南平頂山市北的新華區一帶。
荀偃這個后悔啊,本是打打野兔,結果卻惹來了老虎。
此時的荀偃真正到了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進軍則意味著與強大的楚軍正面交鋒,萬一打個敗仗,那自己真正玩完。撤退意味著怕了楚軍,回去后照樣吃不了兜著走!
糾結中,荀偃還是認真看了看地形。
從地形上看,聯軍占據湛阪,背靠巴山,西通洛邑,北過汝水即達鄭國。居高臨下,以對方城,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反觀楚軍,若要進攻,則需仰攻,若要撤退,則需渡過湛、滍兩水,十分不利。
“那就固守吧,最好是兩軍別交鋒,到最后大家心照不宣各自撤軍?!避髻惹罄咸毂S?,這是最好的結果。
荀偃哪里知道,楚軍統帥公子格根本不是帶兵的料。按理晉軍后撤,從戰略上講,說明晉軍不想與楚軍決戰。
既然如此,那便屯兵方城與晉軍對峙即可,晉軍遠道而來,糧草撐不了幾天。
從戰術上講,主動去進攻聯軍,地形劣勢明顯,不宜楚軍進攻。
但公子格這個愣頭青愣是將帥旗一舉,好象舉著好玩似的,結果全軍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