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一年,殞落的晉國將才太多了,趙衰、胥臣、先且居、欒枝先后去世。
原有的晉國十卿領導班子成員只剩下了箕鄭、胥嬰、先都三人!
我們前面講過,晉國的用人制度實施的是“親親兼賢”制。也就是說既講用人唯親,又講用人唯賢。
本小章還未完,請后面精彩內容!
這兩者的結合,講簡單點就是既講門第出身又兼顧有才,而不是中原大多數國家那樣,實施的是“用人唯親”制。
晉國十卿,那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一下子這么多坑出來了,很多人便開始打算這些位置了。
有哪些人呢?
當然是認為自己夠格的人。
這些人,不但認為自己夠格,還要把自己認為夠格的人也安排進晉國領導班子中,從而結成自己的勢力。
這些認為自己夠格的人,或者被認為夠格的人,主要的當然不可能是“唯賢”的那類人,而是“唯親”的那類人。
這些“唯親”的人,包括晉文公以前就在晉國有著極其雄厚家族勢力的一批人,包括箕鄭父、梁益耳、先都、荀林父、士谷等人,可以被稱為老派。
相對老派的當然是新派,即晉文公時期開始提拔重用,從而使其家族得以興旺發達的那批人,包括狐氏、趙氏、先氏、欒氏、胥氏、賈氏、陽氏。
到了公元前622后,其代表人物除晉國太師賈佗、太傅陽處父,以及官二代的狐射孤(狐偃之子)、趙盾(趙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等人。
想當年晉文公作三軍,后加三行,后又改作五軍。除了軍事需要外,平衡各大家族也是一個考慮。
大家都不要爭,寡人多設點官位,大家都有得當即可。
這便是晉國十卿的其中一個由來。
現在的晉國經歷了晉文公、晉襄公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再去按平衡各大家族勢力角度考慮用人問題,顯然不妥當了。
晉襄公自有打算。
不管如何,新派的這些人畢竟都年輕,如先氏家族的先克,自先軫下來已經是第三代了,所以晉襄公有意起用一批老派。
起用之前,晉襄公決定將五軍裁撤為三軍,一個領導班子成員太多,意見往往難以統一。
此時的晉國,國君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晉襄公認為三軍六卿足夠了,這是符合國君的政治利益的。
理由更加充分,畢竟按周禮規制,晉國這樣的諸侯國,最多只能設立三軍。
于是,晉襄公便決定裁撤五軍為三軍。
就這樣,晉國又回到了中軍、上軍、下軍這三軍編制。
撤軍容易,難的是誰來擔任各軍帥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