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個本質邪惡的人,不管他的老師有多賢良,結果都沒什么用。”
什么意思?
就是說,教育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的特點來教育,不能對誰都給個老師便行。
胥臣舉了八種殘疾人為例子,這是對自己即將要發表的一個偉大教育理念作鋪墊。
這個教育理念,便是中國歷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后,胥臣又引經據典,對自己的這個教育理念作了闡述:
“臣聽聞,以前周文王之母懷孕時,外人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來。她生周文王時,如同她去廁所拉泡尿一樣輕松,一點痛苦也沒有。
但周文王本質奇佳,他自小就從不讓母親憂慮,從不讓師長操心,從不讓父親生氣。
他對弟弟很友愛,對兒子很慈惠,對夫人很疼愛,對同宗兄弟很親近。
因此,周文王能使天下賢良之士紛紛來投,并因材而異加以任用。
他咨詢掌管山澤的八虞,以及虢仲、虢叔兩位兄弟。
他聽取閎夭、南宮括意見,咨訪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畢公和榮公的幫助,從而讓百神安寧,使萬民安樂。”
胥臣洋洋灑灑一番高談,告訴晉文公,周文王的成功,并不單單是教育的作用。
這把晉文公聽得是一愣一愣的,他問胥臣:“依大夫所言,難道就不需要教育么?”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說教育沒用。我們說教育,就是要讓人提高學識。
提高學識做什么呢?
就是為了使本質更加美好。
所以人生下來就要學習,不學習就不能進入正道。”
晉文公一聽又糊涂了,問道:“比如一個人本質不好,或者我們講直接一點,就是你一開始講的,一個人如果成為那八種殘疾人一樣,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說:“嘿嘿,這就要看自身長處因材而用了!
駝背的讓他俯身敲鐘,直胸的讓他戴上玉磬,矮子讓他表演雜技,瞎子讓他演奏音樂,聾子讓他掌管燒火。
糊涂的、啞巴這樣的人,自身沒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讓他們去充實邊遠的地區。
教育,就是根據他內在的性能、本質加以因勢利導,就像河川有它的源頭,迎到入海口,匯入大海任意奔流。”
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結束,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