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兩刻鐘后,祖孫三代前往正殿。
端誠殿乃皇宮第一大殿,空間寬敞格局威嚴,足以容納數百名京官。
今日除了必須留下值守的文臣武勛,其他正七品以上京官悉數入朝,放眼望去只見黑壓壓一片人頭。
莫說年僅五歲的李道明,就連許太后看到這等架勢都有些失神。
群臣行禮如儀。
許太后清了清嗓子,高聲道:“眾卿家免禮平身。”
“謝太后。”
群臣應下。
短暫的安靜過后,吏部尚書李適之出班奏道:“啟稟太后,臣在上朝之前收到臨江侯的回報?!?/p>
一句話便讓殿內的氣氛緊張起來。
不論四天前在崇政殿旁觀全程的衣紫重臣,還是今日參加大朝會的其他官員,都已經知道秦國公涉嫌弒君刺駕,其中一條線索是他被懷疑窩藏兩年半前皇陵刺駕案的主謀。
許太后鎮定地說道:“說來。”
李適之目不斜視,高聲道:“臨江侯回報,他率金吾大營軍士包圍銳士營駐地,經過兩天的排查,并未發現欽犯寧不歸的身影。他會在今天做最后一次排查,但是目前看來,秦國公并未窩藏欽犯。”
百官心情各異。
有人終于默默松了口氣,他們從頭到尾都不相信陸沉會弒君,但是這些人只占殿內百官的很小一部分。
有人悄然之間皺起了眉頭,覺得陳瀾鈺辦事不太靠譜,就算寧不歸真的不在銳士營駐地,難道他就不能想點法子?
也有人雖然安定少許,卻依舊難掩憂色,便如右相許佐和御史大夫姚崇。
許太后神色鎮定地觀察著百官的反應,心里對李適之的預判頗為佩服,陸沉這些年立下的功勞確實給他塑就一身金光,如果冒然對其動手的話,恐怕這座朝堂就散了。
視線偏移,她狀若無意地掃過站在最前面的三位武勛。
蕭望之不必多言,厲天潤的身體明顯很虛弱,卻依然堅持著參與這場大朝會,顯然是要為陸沉撐腰。
這就是許太后聽從李適之勸說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單單對付一個陸沉就已經很吃力,如果不讓絕大多數人信服,難道要一次殺死三名國公?而且蕭厲二人還是如今大齊邊軍的奠基人。
若真是那樣做了,江北二十余萬邊軍肯定會集體暴動。
按下心中的不悅,許太后淡淡道:“哀家知道了。列位卿家,哀家也有一件事要告知伱們,沈毅?!?/p>
“臣在!”
殿內右側角落里,織經司提點沈毅朗聲應下。
許太后道:“將你查證的線索告知朝中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