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閎謹慎地說道:“大都督,既然敵軍有可能設伏,我軍是否需要更小心一些?”
“常理而言自然如此,但是這對我軍來說是一個重創慶聿恭麾下主力的機會,值得為此冒險?!?/p>
蕭望之的解釋簡略且從容,繼而道:“方才所議內容,可在行軍途中告知你們麾下的將官,另外調整一下各軍方位。泰興軍居前,廣陵軍居左,鎮北軍居右。”
“末將領命!”
三位都指揮使齊軍應下。
淮州軍在陳官鎮做了最后一次休整,然后四萬精銳攜帶一定的糧草補給,以決然之勢西進!
山川連綿,壯麗如畫。
這支大軍一路無視景燕兩方的游騎斥候,亦不在意路途上經過的城池內的敵軍會抄截自己的退路,他們眼中仿佛只有雍丘城。
每日行軍八十余里,這個速度顯然超過了景軍斥候的預計,沿路北燕幾座城池城門緊閉,唯恐這支齊軍的目標是自己,但是淮州軍連看都不看一眼,他們就像一股洪流般徑直向西。
其實在這個時代,不熟悉兵事的人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騎兵的長途奔襲能力遠勝步卒。
實際上論長途行軍能力,步卒要勝過騎兵,后者強在較短距離的高機動性。
原因很簡單,馬匹的耐力比不過人類,騎兵如果不顧馬匹腳力強行長途奔襲,速度確實要勝過步卒,但是這樣行進的騎兵在到達目的地后就不會具備繼續作戰的能力。
無數急報飛往雍丘和河洛城,而淮州軍已經深入沫陽路境內。
他們完全沒有掩飾自己的目的地,稍有見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支精銳步卒沖著雍丘而去。
四天后,淮州軍被迫停下腳步。
一支景軍騎兵擋在他們的前方。
大旗之上,書寫著“忠義”二字。
大景皇帝麾下的忠義騎兵。
蕭望之沒有絲毫猶豫,鎮北軍拖后掩護,大軍迅疾向北方移動。
忠義軍統兵大將蒲察并未直接發起進攻,雖然他麾下兵力足有一萬,但是他仍然眼睜睜地看著淮州軍退向鹿吳山一帶。
他只是率領忠義騎兵,如同緊盯著獵物的野獸一般,跟在淮州軍后方,保持二三里地的距離,顯得極其謹慎。
鹿吳山下,淮州軍已然背山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