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一件麻煩事。
陸沉的動作實在太快,幾個月的時間便收復大片失地,如今那些地區處于軍管狀態,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朝廷需要盡快建立各級官府體系。
寧太后緩緩道:“之前淮安郡王奏請江北各地先行恢復舊制,江北除去河洛地區,還有七州之地,確實需要選調大量官員。不過此事不宜操之過急,姚卿可先擬定一份官員名單,交由中書二相審定,再呈遞御前。”
姚崇垂首道:“臣遵旨。”
寧太后看向御案上那十幾份奏章,話鋒一轉道:“近五日以來,計有十七位朝臣上折進言,所言皆為同一件事,便是奏請哀家和皇帝遵循高宗皇帝遺志,北上還于舊都。茲事體大,非哀家一人可定,諸位卿家不妨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這些重臣不僅知道此事,甚至連十七位官員姓甚名誰都一清二楚,近段時間也都在暗中斟酌。
左相薛南亭奏道:“啟稟陛下,還于舊都乃是大齊子民共同的愿望,亦是高宗、哲宗皇帝的遺愿,臣覺得此事無可爭議。”
寧太后不動聲色地問道:“這般說來,薛相支持遷都?”
“臣支持遷都,不過……”
薛南亭微微一頓,鄭重地說道:“陛下,臣覺得眼下并非合適的時機。”
“詳細說來。”
“是。現今江北初定,局勢較為復雜,若朝廷冒然北上,一旦出現波折,極有可能損傷元氣。景廉人竊據河洛二十年之久,城內百萬居民之中藏著多少細作不得而知,光是肅清這些潛在的威脅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薛南亭的話引來幾位重臣的點頭贊同,見此他愈發懇切地說道:“陛下,方才許相之言發人深省。如今大齊八成以上的軍權都握在淮安郡王手中,軍中將士皆唯其馬首是瞻,若不能改變這種情況,陛下和皇上豈能輕易離京北上?”
此言一出,站在最下首的翰林學士王安不禁微微皺起眉頭。
薛南亭一句話便挑明朝廷遷都的最大阻礙。
對于這些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重臣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委實不算生僻的故事。
誠然,如今大齊的情況并非群雄并起之亂世,但是本質上都有同樣的憂患,那就是主弱臣強大權旁落。
如果直接遷都,天家和朝廷在江北幾乎沒有根基,光靠沈玉來統率的幾萬禁軍,如何能夠抗衡陸沉麾下的二十萬虎賁?
暫時留在江南則不同,得益于李端十多年的勤政愛民,再加上李宗本和寧太后蕭規曹隨,至少江南民心在于朝廷,這是天家最大的倚仗。
寧太后的視線快速掃過戶部尚書高煥、翰林學士王安和軍務大臣李景達,輕咳一聲道:“淮安郡王乃是忠心耿耿的國之柱石,薛相勿疑之。”
“陛下,臣并非妄自揣測淮安郡王的忠心,臣亦知道今日這番話若是傳到淮安郡王耳中,必然會引起他的不滿。”
薛南亭躬身一禮,正色道:“然而事關天家安危皇權穩固,容不得半點輕忽,臣不敢不直言進諫。倘若真有不忍言之亂,陷陛下、皇上和社稷于危難之中,臣萬死難辭其罪!”
“臣附議!”
禮部尚書孔映冬、吏部尚書姚崇、刑部尚書尹博、工部尚書朱衡、兵部尚書陳新才和御史大夫張蒼相繼表態。
高煥等三人依舊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