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約莫二十八、九的模樣,烏發濃密,戴著一副斯文的無框眼鏡,抬眸看來的眼神斯文又波瀾不驚。
當然,他的內心或許并非如表面的這般平靜,男人手指微微收緊幾分,平聲道:“今天休假,這么早就醒了?”
他說著,十分尋常地將手中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擺放進冰箱。
男人買來的都是一些新鮮蔬菜、水果,包括一些健康的飲料。
江讓眼睫輕輕扇動,像是荒山返青后飛舞蜂蝶。
青年抿唇道:“嗯,早點起來弄點飯吃,哥,你今天怎么來了?”
男人頓了一瞬,微微低眉,無框眼鏡有些反光,江讓看不清他眸中的情緒。
江讓的這位養兄是當初江家父母因久久未孕去孤兒院收養的孩子,名叫程懷瑾。
后來改名為江懷瑾。
只是,不巧的是,江家父母在領養了江懷瑾的當年就懷上了江讓。
家中有了親生兒子,自然便對養子冷落了幾分。
好在江懷瑾自己爭氣,學習年年第一,甚至還跳級了幾次,如今更是初創公司成功,稱得上功成名就。
但也不知是不是當初的放養與無視到底傷了人心,江懷瑾在成年后選擇與江家父母斷了領養關系,戶口也徹底遷出。
當然,到底是江家養大的,便是斷絕了關系,男人還是稱呼江家二老為父母,年年回家看望,與江讓的關系更是如尋常兄弟一般。
因為知道青年平日里喜歡宅著、不怎么同人交流,又不會做飯,時常靠著泡面外賣度日,他便每個月抽些時間來為江讓做飯、收拾家務。
江讓當然拒絕過,他和這個哥哥關系其實稱不上多好,小時候兩人確實十分親密,孟不離焦,但后面發生了一些事情,以至于江讓不再敢多和江懷瑾親近。
江懷瑾是三歲時被領養的,他天生聰慧,不是讀死書的孩子,可江讓不一樣,江讓只是華夏茫茫人海中一個最普通的孩子。
從認字開始,他被望子成龍的父母逼著上各種培訓班、補習班。
做不到會挨打、挨罵,有時候打得狠了,江母又會哭著抱住他,不停地說‘對不起,爸爸媽媽也不想這樣。’
可下一瞬,他們看著沒拿到滿分的卷子,那張慈愛的臉又會扭曲起來說‘你有什么用,這么簡單的題還能做錯,你看你哥哥哪次不是滿分?’
他們告訴他,打是親,罵是愛。
他們告訴他,他不能有自我、不能反抗、不能有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興趣、不能交朋友、不能貪玩、不能哭。
年幼的江讓被這些條條框框壓在籠子里,直到有一天,沉默的哥哥朝他伸出了手。
哥哥小聲告訴他,他可以適當休息,可以玩耍,他可以哭、可以任性,想要什么都可以說出來。
他們第一次出去玩是江懷瑾帶他去了電玩城,那天,連天都黑得格外慢,兩個孩子一直玩到盡興。
可那次回到家后,迎接棍棒的不止是江讓,還有江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