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啟俊等人不免將信將疑,第二天還是叫了兩頂滑轎跟著。
竇昭跟著祖母一口氣爬到了山頂,鄔善幾個還在轉角處喘著粗氣。
她不由大笑。
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悅耳的聲音讓含笑等在大殿前的圖印方丈也不由多看了竇昭兩眼。
旁邊就有人“咦”了一聲。
竇昭不禁循聲望去,頓時覺得眼前一亮。
不遠處的柏樹下站著個少年,大約十五、六歲的年紀,面如冠玉,一雙眸子又清又亮,穿了件青竹色遍地錦的直裰,頭上簪著白玉簪,腰間墜著荷包、玉佩、香囊、折扇等物,就那樣靜靜地站在那里,風姿照人。
他身后還跟著兩個小童,都不過十二、三歲的年紀,卻均長得眉目清秀,透著股濃濃的書卷氣,讓人不敢輕視。
見竇昭望過來,他微笑著拱手行禮,氣度雍容。
竇昭不由微微地笑著朝他點了點頭。
祖母卻有些不悅。
圖印忙道:“昨天接到貴府的書信時這位公子已經(jīng)歇下。”
言下之意是不好將人趕出去。
好在祖母并不是苛刻之人,笑著點了點頭,揭過不提,和竇昭站在一旁等著竇啟俊等人。
那位公子就問圖印方丈:“不知道那株枯枝重發(fā)的百年老桂在什么地方?”
原來他也是來看那株桂樹的。
竇昭支了耳朵聆聽。
“就在大雄寶殿的后面。”圖印方丈笑道,“我這就讓人帶檀越過去。”
公子道了聲謝,和兩個童子跟著知客師傅去了后殿。
竇啟俊等人彎身扶腰地爬了上來。
“崔姨奶奶每天伺弄莊稼,我認輸。”竇德昌道,“可四妹妹每天不是坐在炕上繡花就是伏在書案前寫字,怎么也爬這么快?”
竇昭得意地笑:“你以為做針線、寫字就不用力氣?”心里卻感激祖母每天拉著她走步。
竇德昌幾個當然不相信。
竇昭笑道:“那你們到底去不去看桂樹?剛才已經(jīng)有人在我們前面去了大雄寶殿后面。”
“誰啊?”竇政昌幾個議論紛紛,“能和我們想到一塊去,可見也不是個俗人。不如邀了他一塊午膳。”
他們自帶了竇府廚娘做的素菜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