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芝麻糖~又香又脆的芝麻糖~~”
“水晶膾!晶瑩剔透的水晶膾!”
“五辛盤,擺好的五辛盤,祭祀先祖用的五辛盤~~”
到了年前,汴京非但沒有冷清,反而更熱鬧了,人人都出來擺攤賣東西,全是過節(jié)要用的,一直到除夕街上人都絡(luò)繹不絕。
元娘穿了足有四五件衣裳,最外頭的是一件淺茜色夾棉上襦,和一件橘紅幾何菱紋的夾衣半臂,下穿夾棉絮的厚褲兒與粗布裙。
元娘覺得自己行走起來就像是山間的熊,臃腫得很。
奈何平民百姓過冬,就是靠多穿衣裳,她都算好了,更窮苦些的人家,只能領(lǐng)朝廷發(fā)放的紙衣,用以擋風避寒。就這,還是因為汴京天子腳下,貧寒百姓才能得到如此救濟,旁的地就得看各州府官員的善心了。
王婆婆帶著她采買,先是給她買了芝麻糖,由著她一路上吃著香甜,后又買了五辛盤、春餅的薄皮、一斤多的豬肉等等。
最要緊的是,她還買了壇屠蘇酒。
王婆婆道:“旁的都能忘,屠蘇酒可不成,除夕必得喝的,喝了以后啊,驅(qū)瘟防邪,一年都平平安安。”
待到回家時,元娘雙手都拎滿了東西,跟著阿奶出門采買,可不是個輕松的活計。
不過……
元娘看向正幫著貼門神,且換好了桃符、桃板、天行帖子的陳括蒼,想想自己滿口芝麻糖的香甜,又覺得還是跟阿奶一道出去更好。
至少……
夜里的消夜果都是可著她的心意挑的。
有她最愛的糖炒栗子,還有王道人家的蜜餞,以及糖煎、細沙團子,這些都是平時吃不著的,因為到底會貴一些。
可是到了除夕就不同了,每家每戶都會買,即便家里不富裕,也會象征性的買一點。
元娘家自從王婆婆油餅店開張,生意一直不錯,還請了個夫婿死在戰(zhàn)場上的寡婦做焌糟娘子,家里人都輕省,所以王婆婆大手一揮,每樣直接買了二兩。
她拎著小紙包,心情雀躍不已,就期待晚間能吃消夜果。
把買回來的一應(yīng)東西都放在堂屋以后,王婆婆就去灶上了,萬貫正在聚精會神的給雞拔毛。
除了各種吃的,最要緊的是夜里祭祀祖先的祭品要備好。
王婆婆感覺過年要做的活太多,加上手里頭有余錢,所以能在外頭買的都在外頭買了,特別是五辛盤這樣不值錢又費功夫的東西。
她就差把整條豬肉白水一撈,算上其他果子,祭祀祖先的祭品就算夠了。
所謂五辛盤,是指韭菜、蕓薹、芫荽、大蒜和藠頭全都擺在盤上,中間空出來擺線香,線香上頭還要插一朵紙花。
旁的都可以替代,唯有五辛盤是除夕夜里祭祀先祖必不可少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