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元娘的兩顆拳頭大的馉饳就裝在一碗里端上來了。
都說馉饳與餃子類似,其實還是有所不同,馉饳的形狀有些像銅鈴,而且是中間塞肉餡,面皮與面皮之間留有縫隙,一煮便會鼓起來。
元娘嘗了一口,瞬間睜大眼睛,里面的餡是鲅魚肉,吃起來又鮮又嫩,似乎還加了一點韭菜調味。這馉饳,就連咬開后沁出來的汁水都是鮮甜的。
徐承兒只看元娘的表情就知道她肯定喜歡,嘿嘿笑道:“好吃吧,他家的餡都是每日去碼頭新鮮買的。我阿翁吃了,也是贊不絕口呢。”
確實好吃極了,為了這碗大魚馉饳,走這么遠的路,著實值得!
風卷云涌把大魚馉饳吃完了,直到走在回去的路上,兩個人都覺得饜足愉悅。
因著阿娘給的錢還有剩,所以元娘跟著徐承兒路上還拐去得勝橋買了鄭家油餅店的胡餅,那胡餅在爐子里烘烤得金黃,邊緣都酥脆了,餅面上撒了點芝麻,吃起來又香又甜。
路上無聊,元娘干脆就把阿奶打算讓她識字的事說了。
元娘咬了一口胡餅,使勁嚼嚼嚼,咽下,既期待又害怕,很是心煩意亂,“承兒姐姐,你說識字難嗎?”
徐承兒的阿翁可是考中過舉人的,曾經閑來無事,親自教孫女讀書,所以她非但識字,還讀過許多典籍。聞言,她面色坦然隨意,“不難啊。”
“真的嗎,可是讀不好會被打手板子的?”元娘道。
徐承兒眼珠子朝右轉,仔細回憶,然后誠懇道:“好好學的話,很容易便學會了,沒道理打板子,除非是……頂撞不肯學,那才會學不會然后挨板子的吧。”
她說的煞有其事。
元娘信了。
困擾一晚上心頭重擔瞬間卸去,可能讀書識字難只是自己的想象?她應該聽承兒姐姐的,承兒姐姐才是真的讀過書的人,所說定然不會有假!
這下元娘什么擔憂都沒有了,興高采烈的和徐承兒說著坊間傳言,兩人聊得熱火朝天,不知不覺就到了巷子口。
然而,卻見一個戴著幞頭,身穿深領斜襟長褙袍,衣著看著十分體面的中年男子,身后跟著兩個手捧禮盒的小廝,站在巷口,似乎剛到那,因而左右張望,想找人問路。
恰好元娘跟徐承兒從他們身邊經過,遂被攔了下來。
中年男子客氣作揖,“兩位小娘子,敢問此處可是三及
中年男子衣裳體面,在汴京,雖然商貿繁華,但各行各業衣著皆有規矩,只看他所穿,就知道是下人,而且服侍的主家非富即貴,不是普通富戶出來的。
他身上的衣裳就比尋常有錢的員外料子還要好了,可顏色卻只有黑、白、褐三色,但凡是做主家的,都不可能穿著好料子,選這么素凈的顏色。
中年男子的話,似乎能佐證,但元娘沒有因此就徹底敞開心扉,信任他的說辭,而是神色如常,讓人辨不出原委,聲音清脆,“你們主家是誰?和陳括蒼家又是何關系,總不會無緣無故來送禮吧?”
她年紀雖小,在大事上倒不含糊。
只看她說話做事,隱隱間竟有幾分王婆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