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娘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汗,心滿意足。
她主動找上圓臉小娘子,按照小販說的,先把碗勺托付給對方,還十分有禮的先道謝。
圓臉小娘子沒有推搪,熱情的把碗一塊收到手里,準備拿回家里。
元娘怕尷尬,順口閑聊,“荔枝飲好好喝,我一直以為荔枝是甜的。”
圓臉小娘子還沒說話呢,旁邊站著的一個十一二歲的男童當即捧腹大笑,“哈哈哈哈,外鄉人就是外鄉人,竟然以為荔枝膏里有荔枝。”
他以為元娘要手足無措的羞愧了,哪知并沒有,元娘俏生生站在原地,面色不變,大方問起來,“我從寧州來,沒喝過荔枝飲,不知道這里面沒有荔枝,只聽著名誤會了,你是地道的汴京人吧,正好討教討教,敢問里頭是用什么做的?”
她哪怕不是羞恥,是罵人呢,男童都好應對。
但元娘大大方方,不倨不卑的問了,還說討教,反倒讓男童自己手足無措起來。
他覺得元娘站那昂首反問的樣子……
好好看!
男童愣了好半晌,結結巴巴道:“荔枝、荔枝膏主要是烏、烏梅做的,還有生姜汁……”
還不等他說完,旁邊的圓臉小娘子就反應過來,蹙眉道:“外鄉人怎么了,就能隨意欺負了?阮二,你真丟汴京人的臉!”
旁邊的幾個小童或是半大的孩子,受圓臉小娘子的影響,也都義正言辭起來,七嘴八舌的指責起來。
“就是就是,阮小二好丟人!”
“應該給他兄長告狀,他兄長好兇的,肯定揍他。”
“不對,我昨日就看見阮老大騎馬走了,還帶著包袱哩,肯定是回軍營了,應該和阮嬸母告狀才對!”
……
一群半大孩子,就是指責人都少了幾分戾氣。
但也足夠把一個十一二歲的男童臊得落荒而逃,他梗著脖子,紅著臉,對元娘道歉,“我、我不是有意的。”
然后阮二就急匆匆地跑了。
只剩下一陣風從眾人身上呼嘯而過。
阮二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他真不是故意要嘲笑元娘的,就是一見到她便覺得好好看,像他娘供奉的觀音畫像旁邊的童女,忍不住一直瞧。他方才笑,也是想要引她看自己,但不知道為什么脫口而出就那么、那么刻薄。
他后悔死了,恨不能抽先前說話的自己兩個嘴巴子。
但人顯然是不能回到過去阻止自己的。
不提阮二的心情多么懊悔,元娘那邊卻已經其樂融融了。大家都在安慰她,不要在意阮二的冒犯,外鄉人怎么了,只要進了汴京就都是汴京人!
這也不僅是小孩子們正義,而是汴京風氣如此,長輩們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