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詢問,這是偉大的哲學家莎士比亞對于生和死提出的靈魂拷問。
曾經我也被這句話所吸引,甚至有一段時間將其作為座右銘。當然,并不是僅僅為了勉勵自已,還有覺得這句話朗朗上口,讀起來很酷。
但我現在再回想起這句話,我發現,生存還是死亡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或者說,它至少不是一個選擇題。
因為,死亡根本不需要選擇,人每時每刻都在受著死亡的侵擾,所以,死亡的選擇早已在冥冥中被被動選擇了,所以人們根本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力。甚至在某種極端意義上追求死亡也將是一種求生到極致的表現。
生存還是死亡?
當還能問出這六個字,便已經選擇了去求生。其實光這六個字都有好幾種潛能激發,人的潛能激發永遠都不是單一的。
我簡單分析一下這六個字含有哪些主要潛能爆發,具l的潛能還需等后文人性本質講解完成后才能講解。
當我問出了“生存還是死亡”,我就已經在無意識的求生,去尋找生存的方法,這是最容易得出的。更進一步,我在思考“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本身便是一種求生,我渴求思考,我并不是真的想去死,而是單單思考這個問題讓自已本身就能得到記足。
也許從個人的角度上去理解生存與死亡顯得太空洞,毫無著力點。但我們始終相信最底層的規律具有普適性,因此,我將從自然以及文明的角度來定義生存死亡游戲。
下面簡要概括一下自然、勢、文明、知識、危以及潛力之間的關系。
自然的武器是勢,危是一種特殊的自然,危也能有一種特殊的勢。
文明是特定自然中所有生命的集合,知識是文明征服自然的勢后獲得的成果。
當文明征服危產生的勢以后,這部分勢將會變成知識以及潛力。
對于如何征服新危產生的勢,便是知識以及潛力的爆發去征服新的勢,再將新的勢轉化為知識和潛力,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那么問題來了,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勢。
雖然有些勢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作為渺小的文明,永遠都不能高估自已,而小瞧自然。
也許有一天,地球來一個寒冰漫天,或者來一個雷霆降世,那么一切地球文明都將化為烏有。當然,這樣的情況還是太過極端,這叫,天要人亡,人不得不亡。
那么也許會存在這樣的情況,自然產生的勢比文明所擁有的知識多,但又沒有多太多,那么這個文明爆發點潛力就可以征服這個勢,從而繼續提升。
那么自然也存在這么一種情況,自然產生的勢比文明所擁有的知識少,那么這個文明甚至不用爆發潛力便能征服這個勢。
所以以上兩種情況便叫讓該文明在生存死亡游戲的判定中取得了勝利。
什么是生存死亡游戲呢?
最直接的定義就是:人在面對勢時,在一定時間內,其自身的知識以及臨時爆發的潛力能否戰勝這個勢。
若能戰勝這個勢,則表示此次生存死亡游戲判定為勝利。
但是,一個文明短時間爆發的潛力肯定是有上限的。首先,潛力的大小還得看征服勢的數量,征服的勢的數量是有限的,那么潛力也是有限的。其次,無論何時,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榨干所有的潛力,哪怕是在死亡的威脅下,最多也只能無限接近于所有潛力的釋放。
所以,那必然存在這樣的一種情況,自然產生的勢比較多,這個文明現有的知識加上現階段爆發的所有潛力也未能戰勝勢。
那么便可以說,該文明在生存死亡游戲的判定中失敗,文明滅亡。
前面講過,自然是有修正力的,所以文明擁有的知識和潛力都不是恒定的,而是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狀態,且不僅僅是只能上升,還會下降。
比如,發生了地震,破壞了房子,那么房子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回歸自然了。如果這個例子不清晰,那么如果這個房子被水沖走了,化為了泥石,那么這樣是不是就很明確了?
比如,文化方面,當傳統手藝漸漸地失傳,當傳統的牛馬農耕被現代機械化作業所取代,那么這一部分的知識是不是被人們主動丟棄了?
所以,文明掌握的知識一直是動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