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的心中暗叫不好,看這架式,劉邁安排了自己的兩個手下與我一起面試,桓玄本有用自己的跡象,但這一出去,就成了這樣的結果,只怕其中有變,但是論才學,身邊這兩人給自己提鞋都不配,劉邁就是再膽大妄為,同樣出題,自己也不會輸給他們的。
想到這里,孟昶的心下稍寬,說道:“那有請劉參軍出題吧。”
劉邁笑瞇瞇地看向了李林子:“小李啊,你說,這天上有多少個太陽?!”
亭中的人全都愣住了,本以為會象以前的面試一樣要么問些策論,要么出些算術之題,或者是考些經史之中的內容,卻沒料到,劉邁會出這樣的題,難道,這其中有什么深意?甚至有人開始想到那著名的兩小兒辯日了。
李林子看著面帶微笑的劉邁,左思右想,過了足有小半盞茶的功夫,才鼓足勇氣,試探地說道:“這天上的太陽,應該,應該是只有一個吧。”他一邊說,一邊在想,難道這是桓公在暗示,天無二日,我桓相公獨大嗎?
劉邁猛地一拍手:“恭喜你答對了!”他向著李林子伸出了手。
李林子喜色上臉,忘乎所以地走上前,跟劉邁一擊掌,相視而笑。
劉邁繼續看向了張無極:“無極,你說,這天上有多少個月亮?”
張無極這下不假思索地回道:“一個,天上就一個月亮!”
劉邁哈哈一笑:“無極,你太厲害了,都學會搶答了!”他同樣伸出了手,跟張無極一擊掌。
劉邁的目光落到一臉陰沉的孟昶身上,笑瞇瞇地問道:“彥達,那這天上,有多少個星星呢?”
孟昶再也忍不住了,咬牙道:“劉邁!今天之辱,他日必報!”他一轉身,頭也不回地就往外走。只聽到劉邁的笑聲在身后響起:“哎呀,老孟,你不是號稱連軍中的每一粒米都能說清楚進了哪個兵的肚子嗎,這天上的星星…………”
當孟昶氣鼓鼓地走出桓家的大門時,兩個從人上前迎向了他:“主公,面試得如何了,給了您哪個要職?”
孟昶氣得一拂袖:“給啥職?給星星!還不嫌丟人嗎?上車回家!不,先去艷陽天,我要一醉解千愁!”
桓府對面的一個小巷,一個戴著斗笠的人緩緩地抬起了頭,赫然正是劉毅,看著孟昶的馬車飛快地駛出這條街巷,他的嘴角邊勾起了一絲微笑,喃喃自語道:“大哥,干得漂亮!”
酒館接頭觀評談
建康城,碑亭巷,方林酒館。
這是建康城中,最為盛名的一個老字號了,還是孫權的吳國時期就存在的一個老酒館,快二百年下來了,這座城市經歷了無數的戰亂,而這家老字號卻是屹立不倒,一樓的大廳內,三十余張坐榻,圍著一個方圓兩丈有余的小臺字一字散開,一個穿著長衫,手握折扇的說書人,正唾沫橫飛地說著:“那劉裕大喝一聲,長刀一揮,只見刀光一閃,天師道的那賊帥張士貴,這個身長一丈三盡的巨人,就給生生地切成了兩斷,大叫一聲,倒頭就亡!”
臺下爆發出了一陣雷鳴的喝彩之聲,不少人興奮地大叫起來:“劉裕,加把勁,把盧循和徐道覆,也給斬啦!”
二樓的雅座之上,一個小舍內,卻是坐著一個二十五六歲,儒生打扮的年輕人,他的體形稍顯富態,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一邊把面前一張小碟上擺著的花生米,一顆顆地扔進嘴里,一邊自斟自飲,在臺下那雷鳴般的叫好聲,仿佛與他無關。
“吱呀”一聲,房門輕輕一響,一個道袍峨冠的三十歲左右道士,面如冠玉,飄然而進,拂塵一揮,就架在了右臂之上,坐在了這個儒生的對面,儒生勾了勾嘴角:“下面正在講著寄奴如何大戰妖賊,你這副打扮就這樣進來,是不是太扎眼了點?”
那道人微微一笑:“我清風子云游天下,走遍萬里,都是這副打扮,你們這里講打天師道,難不成我就得去當和尚了?孫恩盧循他們造反,跟我何干?況之,你什么時候也這樣以貌取人了?”
這個叫況之的書生坐直了身子,他嘆了口氣:“做咱們這行的,自然是外貌越普通,越不惹人注意,越好。似你這樣,還是招搖了點,下次最好換身行頭吧。”
道人笑了起來:“要象你這么喜歡吃,早晚也會變得跟你叔一樣,我換行頭容易,你還能把這身肉給換了嗎?”
書生微微一愣,笑了起來:“還是說不過你,罷了,還是說正事吧。”
這個叫況之的書生,正是劉穆之的族侄劉況之,跟其叔父一樣,也是自幼讀書,滿腹經綸,還頗有干才,精于情報,十余年歷練下來,已經成為劉穆之的左膀右臂。
而另一個叫清風子的道人,則是今天來和他接頭的,其身后,同樣有一股神秘的力量。
清風子轉頭看著臺下,輕輕地嘆了口氣:“這兩年來,建康城中突然多了這么多說書人,而且不是吹桓玄就是吹劉裕,真不知道他們想做什么。劉裕確實厲害,多年前在關中的時候我就見識過,我師父當時就跟我們說過,劉裕將來必成大器,不過,要經歷太多的磨難,現在看來,這二十年的磨難,也終于讓他挺過來了。”
劉況之笑道:“你師父王嘉,當年在關中號稱活神仙,他算了無數人的命運,可是就沒有算到他自己的。”
清風子搖了搖頭:“他老人家學貫古今,料事如神,別人的命知道,自己的命又豈不知?其實在劉裕找他出山之前,他就知道自己的陽壽只有兩年了,與其坐在山中枯死,不如出去還能救點人,起碼以他的名聲,讓不少百姓隨之進入長安,還能暫時保條命。”
劉況之點了點頭,笑道:“其實你師父是能保住條命的,苻堅最后突圍五將山,是聽了你師父的帝出五將得自安,結果他逃走后,長安就丟了,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攻城,也算保全了一些長安百姓的性命,后來姚萇不戰而入長安,對你師父可是相當禮遇,以為國師,但我始終就沒想明白,他為啥要跟姚萇對著干,送上了自己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