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膛里要起火,用這些燒最快了。
炒青菜、炒豆干也好用,火大,猛烈,炒出來的菜還有柴火味,香。
把墻板支柱梁子一一拆下,能用的放這,不能用的劈了做柴,一摞摞地堆好,建房那幾天給前來幫忙的人做吃食的時候燒。
這些都弄好了,老屋憑空消失了。
地上留著支柱、墻板樹立過的坑槽,以及被他們踩得硬實平整的地面。那片區域泥土顏色的深度與外頭不同,所以格外明顯。
那天周勁、付東緣、小樓、眠眠四個,坐在竹屋的竹臺階上,盯著老屋消失的身影,靜坐了一個下午。
長在記憶里的東西,就算它的形沒有了,眼睛望去時,腦子也會自動地把它的身形補出來。
所以這時看的是空地,但眼睛里的場景,不盡然。眼睛里的情感是悲傷嗎?也不盡然。
可能各人看它都有各人最珍重最愿意回想的畫面。
*
做了這么久的準備,新房終于開始動工了。
這一天是黃道吉日,老低頭說的,他說他特意去找人算的,所以好說歹說勸這一家子把新房的動工日移到今天。
周勁與付東緣這兩個當家做主的自然是依了。
他們家開始動工那天,半個河源村的人都來幫忙了。還有幾個是外村來的,王管事叫來,都是一身腱子肉的那種,力氣很大,叫他們去做什么他們就去做什么,辦事效率高得沒話說。
男人負責挖地基、挑石頭、運木頭、砌磚墻……家中的女人和夫郎呢,給付東緣送來了一些自己家的心意。
有去墟市上割的兩斤肉,有自己家種的土豆、紅薯,有早上母雞剛下的蛋,十幾個,用竹籃子裝著,有剛用鐮刀割下來青菜,有山里挖的竹筍、撿的菌子……多數都是各家力所能及的東西。
貴重倒是不貴重,就是送得人太多了,加在一起就貴重了,要把付東緣暫時用來歸置東西的竹棚填滿。
他
建房(四)
耗時五天,這棟形狀為“丁”字形,正房為兩進三開間,冬暖夏涼的青磚瓦房就建好了。
房子比地面高兩個臺階,基礎全是用石料填充的,后面是菜地,以那棵高大的梧桐樹為界,與房子相連的青石板鋪到梧桐樹下,約有一丈寬。往后割了菜,要菜時就可以在這寬闊平整的青石板地面上弄。
前院就大了,前院的空地有百來平,被周勁付東緣夫夫豪擲了銀錢,買來好多青石板鋪上。
曬稻子、曬麥子、曬蕪菁、曬咸魚……在泥地面上不方便,青石板鋪得干凈清爽,要用的時候把地沖一沖就能用了,打起來也方便。
有這么平整的地方,什么農活都能在上頭干,干什么農活心情都很好!
幾個砌匠鋪磚的時候就在那說了,往后他們家的這些小孩、婆娘、夫郎少不得要往這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