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令屈易為、司馬昭魚是無話可說。
在河道邊上的封邑,肯定是收益的一方,卻還以河道要挾朝廷,想要得到更多,這是很過分的行為。
強盜都沒有他們這么狠。
遠離河道的封邑,不愿意以大法來繳納農(nóng)稅,這就情有可原的,因為之前很多封邑都不常繳稅,一般都是意思意思。
但是大法中要求,每年必須繳納多少稅。
他們暫時得不到新法的好處,那他們?yōu)槭裁蠢U這稅。
姬定在這里退一步,顯然更令人信服。
我沒有給你帶來好處,我也不要求你們繳更多的稅。
其實就經(jīng)濟角度來看,那些遠離河道的地區(qū),也沒法繳納太多農(nóng)稅,畢竟運輸成本太高了。
糧食運到楚都去,可能路上就吃完了。
但也由此可見,楚國內(nèi)部其實是一盤散沙,大家都是各自為政,各謀私利,反正能撈一點是一點。
楚威王為什么能夠南征北戰(zhàn),就是因為他跟昭氏、景氏、屈氏的關(guān)系非常緊密。
姬定走得其實也是這一條線,選擇跟這些大貴族合作。
屈易為認為姬定這個說法,也非常合情合理,不是針對他們貴族,他也支持姬定這么干。
與姬定商議之后,屈易為、司馬昭魚又與朝中的那些大貴族交涉,如果大家都能隨意截斷河道,那對大家都不利。
河道必須歸國家控制。
國家不就是他們這些大貴族組成的么,等于還是控制在大家手里,只不過是公與私的區(qū)別。
這些大貴族也表示支持。
在商定之后,屈易為就選擇幾個刺頭,然后下達政令,要在這些刺頭所在封邑的上游修建堤壩,亦或者挖掘新得河道。
這幾道政令一下,那些刺頭頓時就焉了,趕緊道歉認錯。
這堤壩一筑,河道一改,別說趁火打劫,可能就連地都沒法種了。
關(guān)鍵還有傳言說,如果有洪水,就往他們封邑沖。
這是要命啊!
經(jīng)此一事之后,各地的貴族也明白,姬定可不是孤軍奮戰(zhàn),也不是仗著楚威王的信任,狐假虎威,而是真的有許多大貴族是支持他的。
這是與吳起變法最大的不同。
那么反對新法,可就得掂量掂量。
另外,姬定對于許多地方,又是采取懷柔政策,若不在發(fā)展圈內(nèi)的封邑,那就先不管,他們也可以暫時不執(zhí)行大小法。
就還是你情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