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這時,姬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是非常符合孟子的思想。
惠及于民。
很快,關于這些建議,便引起儒生熱烈的討論。
同時他們也都在問,如此仁義的政策,為什么當時就沒有通過。
是誰在阻礙?
且不說朝中有許多官員是支持的,就是不支持,可也不敢說。
而就在這時,擎薄等一干世家大族,建議上書衛(wèi)侯,表示支持姬定的建議,并且還給出非常細致的規(guī)劃,如何將鹽鐵全部收歸國有。
可當衛(wèi)侯看到他們的上書,就有些暈,趕緊將姬定找來。
“先生,若是依照他們所言,鹽鐵之利亦非到寡人手里,而是被他們所掌控。”
如今衛(wèi)國部分體制還是沿襲周制,但是許多細節(jié)方面就是東抄齊國,西抄魏國,畢竟這國家小,東拼西湊其實也是能用的。
而如今朝中五個掌權的大臣是:
大諫,殷順且,掌諫諍。
大司徒,紲錯,掌財政。
大司寇,擎薄,掌刑獄。
大司馬,姜佐。掌兵權。
大行,富術,掌外事。
分是這么分的,但職權卻是非常模糊,主要還是這國家太小,不太需要明確的分工,大家其實都有越界,殷順且也干預財政和外交,紲錯也干預諫諍,富術也干預刑罰,總而言之,就是他們一塊管,大事都得他們幾個商量著辦。
當然,他們也代表著世家大族的利益。
而擎薄的這一封上書,給出明確的規(guī)劃,規(guī)劃的結(jié)果就還是我們幾個一塊管,他們還拉上了殷順且、富術,大家各管一塊。
他們心里也清楚,想要獨掌是不可能的。
衛(wèi)侯顯然不是想為他人做嫁衣。
變來變?nèi)ィ€是在你們這些貴族手里,意義何在。
但是這么一來,這個建議通不通得過,可就不在于紲錯他們,而是在于衛(wèi)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