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零六分,又是一個難眠的夜晚。
腦海里閃過無數(shù)的記憶碎片,混亂、不堪。
回憶似乎在警告著葉曉,過往成不了云煙,只能化作細小的刺扎進心里,在許多個夜里也只能用一陣陣的煙霧來暫時抵擋心里的刺繼續(xù)向內(nèi)扎去。
童年的回憶像只塞記了雜物的舊木箱,掀開蓋子,亮的暗的全涌出來。
小學的自行車總帶著風的味道。
她跟著伙伴們蹬著車,車鏈時不時卡一下,卻敢往沒去過的地方闖。
騎遠了心里發(fā)怵,惦記著姥姥可能在村口等著罵,可車輪碾過土路的沙沙聲里,貪玩的心思瘋長,誰也不肯先喊停。
村里的孩子會用磚頭搭爐子,小賣部買的雞肉腸穿在細棍上,在炭火上烤得鼓起泡泡。
一群人圍著等,誰也不搶,焦皮咬在嘴里的脆響,比任何零食都動聽。
她還愛獨自走很遠的路,去稻田里找那處“噴泉”,冰涼的泉水漫過腳踝時,像把整個夏天的清涼都攥在了手。
農(nóng)村的夏天是很愜意的,她喜歡躺在窗臺上看著電視,貪戀那一絲絲的微風;也喜歡躺在炕上,臉貼著墻盯著墻皮脫落的位置觀察像什么形狀。
等到天漸漸黑了,用院子里的籬笆和拖拉機支起皮筋,一個人跳得也很開心。
葉曉的成績在村里小學向來拔尖。班上人不多,她的名字總在成績單最上頭,她也暗暗覺得自已是聰明的。
四年級那次數(shù)學考試,成了埋在記憶里的一根刺。
公布成績那天,老師站在講臺上笑,讓大家猜誰是倒數(shù)第一。
葉曉跟著通學起哄,響亮地喊出那幾個總考不及格的名字,笑聲里記是篤定。
直到被老師叫到教室外,她還愣著。
“數(shù)學二十三分。”
老師的聲音砸過來,手里的試卷晃了晃,
“你是最后一名…”
聽到的聲音在逐漸渙散、消失,記憶也選擇性地遺忘之后發(fā)生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