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于我們楚國來說,封君的改變,不僅沒有讓國家的情況好轉,反而讓楚國的情況進一步惡化。無論直屬與楚國的國人和野人投靠誰,他們雖然都還是楚人,但是從此已經不再是楚國的人,不是楚王的臣民了?!?/p>
“這種情況演變的結果,就是楚國財政的減少,兵源的減少,勞役的減少。”
“面對這種情況,悼王啟用從魏國來的吳起,對楚國進行變法。吳起的變法,注重點在于強兵,以及建設郢都的城墻,改“兩版垣”為四版筑城法?!?/p>
熊槐聽出了屈原沒有說出來的意思,重點在強兵,這好理解,戰國時期,沒有哪個國家是世外桃源,不受戰爭的侵擾。
但是修建郢都的城墻,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楚國自建國以來,只有一次被其他國家攻打國都的記錄,那就是吳國破楚的時候。但吳起在楚國的時候,楚國就沒有被攻入國內的記錄。
按照流傳的說法,吳起在楚國之時,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如是種種,都說明楚國的郢都根本就沒有受到威脅,那么為什么吳起要修建楚國郢都的城墻,他在防備誰?
“大王,吳起的這些變法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其他地方。那就是當時楚國的沒有多余的錢糧用來訓練軍隊,于是吳起開始在楚國全面削減疏遠的貴族封君公族的爵祿,這還不算,還將一些貴族遷往荒蕪的地區,進行開墾。”
“這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屬于楚國之前的王田,而是屬于私田,吳起開始和貴族以及封君爭奪國人和野人。但是,這些私田和其他私田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因為是國家派人開墾出來的,所以是要向國家交稅。”
剩下的話,屈原還沒有說出來,但是熊槐腦子里已經形成了一個概念。
那就是吳起來到楚國的時候,楚國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和人口危機,國家直屬人口的減少,兵源減少,導致國家問題重重。
面對這種情況,吳起首先干的事是練兵,接著加固郢都的防御。因為財政的不足,吳起對疏遠的公族封君貴族下手,進行節流,另外主動開墾荒地,收取稅收,進行開源。
吳起的這些變革,再加上最令公族封君貴族痛恨的吏治三變革,就是前面有所提及的變革: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固毀譽。
如此政治上全面壓制,經濟上開源節流,為私田征稅立下榜樣,軍事上編練新軍,屢戰屢勝,極為強勢,還加強了郢都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