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果全天下的人全都下巴掉一地,全都被齊國的大手筆震暈,齊國沒有另立燕王,反而全面占領(lǐng)了燕國,大有一口將燕國吞下的架勢。
這一舉動震驚了世人,此前從來沒有一個大國吞并另一個大國的先例,各國對其他大國的慣例,都是只削弱不滅國,否則秦國早就被魏國滅了。
或許應(yīng)該是齊宣王和匡章沒有溝通好的緣故吧,匡章只想替齊國在燕國撈一把就走,壓根就沒有想到齊宣王胃口這么大,竟然想要一口吞下燕國。于是齊國的軍隊,在匡章的有意縱然下,如同鬼子進村,該干的不該干的全都干了。
為此,燕國的人紛紛醒悟,一邊向其他五國求援,一邊在燕國之內(nèi)到處串聯(lián),試圖驅(qū)趕齊國,不想請神容易送神難,此時已經(jīng)為時已晚回天乏力,全被齊國鎮(zhèn)壓下去。
齊國如此給力,一時間嚇傻了其他五國,和齊國敵對且接壤的趙魏韓楚四國最先反應(yīng)過來,一同在趙國邯鄲會盟,趙魏韓三國在齊國的邊境駐扎重兵,試圖武力干涉,給齊國施加壓力,企圖讓齊國立下一位燕王,從燕國撤軍。
面對各國的威脅,尤其是實力比自己還強的盟友楚國的威脅,齊宣王害怕了。
為了這事齊宣王特意去請教孟子,沒錯,就是孔孟中的孟子。
結(jié)果孟子說了一段話:“我聽說過只占有七十里地而能統(tǒng)一號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湯。沒聽說過擁有千里之廣的國家而總是畏懼別人的···”
因為孟子前半段的話,給了齊宣王極大的啟發(fā),于是一時間信心爆滿,拒絕其他國家的干涉,出兵和趙魏韓對峙,在燕國駐扎重兵,表示齊國有能力有信心吞并燕國。
這件事過后,齊楚的聯(lián)盟已經(jīng)到了破裂的邊緣。
齊楚關(guān)系的破裂,最倒霉的還是屈原,雖然和齊國結(jié)盟的事情,是楚國上下一致決定的,但是和齊國結(jié)盟的大臣,卻是屈原。
因為這件事,幾乎所有的大臣全都說屈原把楚國賣了,楚國遭到齊國的欺騙,因此負責(zé)內(nèi)政外交的左徒屈原,被楚王調(diào)為三閭大夫,去管理楚國的王室貴族。
燕國那邊的轉(zhuǎn)機很快就出現(xiàn)了,被齊國從東北兩面包圍的趙國,見齊國鐵了心要吞下燕國,趙武靈王想出一個辦法,先是和秦國結(jié)交,緩和雙方的關(guān)系,然后從韓國接回燕國的公子,力推公子職為燕王,這個公子職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當然這時候公子職還只是一個燕國在韓國的人質(zhì),連燕王都不是。但是他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的母親是秦王的女兒,他是秦王的親外甥。如此一來,秦國迅速從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擔(dān)心受怕者,變成了局中人。
秦王一見趙國要力挺自己的外甥做燕王,公子職哭著喊著叫外公,想要當孫子抱秦國的大腿。秦王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同時收獲燕國的支持和打擊齊國的囂張氣焰,立即舉雙手贊成,決定和趙魏韓三國結(jié)盟,出兵攻打齊國。
但是秦國要想出兵齊國,先要解決一個后患,那就是依然和齊國結(jié)盟的楚國,楚國不從前線撤軍,秦國不敢出兵攻齊,免得被抄了后路。
此時楚國已經(jīng)對齊國很不滿,自己出兵和秦國硬拼,以一己之力抗下了秦國的壓力,只得到一塊曲地,而齊國輕松的吞下了燕國。
這收獲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啊,楚國心中不平衡。
而且齊國吞下燕國后,實力一躍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論威脅程度,遠遠超過了秦國,趙魏韓楚宋越直面齊國龐大的壓力,不得不想方設(shè)法削弱齊國。
齊國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吸引了天下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