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國攻下燕國的那一刻,楚國就陷入了被動,如果不是因為楚國和秦國處在敵對交戰狀態,前任楚懷王早就殺向齊國了,就像他父親楚威王圍攻齊宣王父親齊威王一樣。
一方面自己正在與另一個大國對峙,輕易不能脫身。另一方面自己的盟友實在是太厲害,只要秦楚不插手,僅憑趙魏韓的力量,難以支持燕國復國。
一旦齊國將燕國內部的反抗勢力全部掃平,齊國的政權在燕國的土地上發揮效力,得到燕國的人力物力,十年之后,齊國再也沒有那個國家能單獨對抗。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不想再和楚國對持下去,想要出兵攻打齊國,張儀來到了楚國,開出商於之地六百里的代價,請求楚國和秦國講和,和齊國斷交,各國合力圍攻齊國。
秦國的這一舉動,立即與早就不想和秦國對持下去的楚國一拍即合,張儀沒有多費口舌,就將楚國上下說服。
畢竟敵人的壯大是我的不幸,原本比我弱小的盟友,一下子就強大起來,實力遠遠超過了自己,這也是不能接受的。
昔日魏國強大,齊楚秦趙四國聯合進攻魏國,終于把魏國打殘。
之前秦國強大起來,六國會盟,共同討伐秦國,只可惜齊國拖后腿了。
現在出現一個比秦國還要厲害的齊國,那么該怎么做,各國全都心照不宣,只是秦國和楚國還在對持,都不肯率先撤軍,才僵持下來。
現在楚國情況很微妙,一方面和齊國是盟友,如果出兵攻齊,一來屬于背信棄義,二來后面還有秦國虎視眈眈。如果繼續與齊國結盟,已經快忍不下去五國聯盟,極有可能率先攻打楚國,這個是更加不能接受的。
但是什么也不做,貿然和齊國絕交,其他國家見齊楚全都被孤立,身為盟主的秦國,先攻打楚國,還是先攻打齊國,這個賭局楚國賭不起。
如果楚國先與秦國求和,秦國態度不明不說,楚國身為勝利國,面子很重要。因為面子問題,齊威王稱王一事,楚威王還出兵伐齊,魏國竄梭五國相王,結果楚懷王攻取魏國重鎮襄陵,可見楚國對面子的重視。
好在趙武靈王的辦法,立即給了秦國一萬出兵齊國的理由,將秦國綁上戰車,于是秦國順著臺階,向楚國求和,代價就是商於之地六百里。
于是原本熊槐認為應不應該和齊國絕交的問題,到了群臣這里,就變成了秦國可不可以信賴的問題,會不會在楚國和齊國斷交后,不給楚國地反而會偷襲楚國。
想通這一節,熊槐驚出一身冷汗,幸虧沒有腦子一發熱,根據后世的記憶,就直接拒絕了秦國的和談。
要是楚國再和秦國對持下去,那就是妥妥的為齊國做嫁衣,一旦齊國強大,究竟是楚國先吃虧還是秦國先遭難,這結果不言而喻。誰讓楚國地盤大,大到同時和秦國齊國接壤。
齊國乃是老牌強國,底蘊實力都比秦國強大,尤其是齊威王變法之后,實力更加強大,再吞并燕國,那就是吊打六國一統天下的節奏。
面對這樣的齊國,就算秦國有函谷關守護,那也是心里發毛,不能不害怕,更何況是其他四個國家。
所以和齊國絕交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熊槐看了看還在爭論的屈原和上官大夫,輕咳兩聲,打斷道:“諸位愛卿,現在燕國怎么樣了?”
昭陽聞言,起身道:“回大王,據在趙國的昭滑匯報,齊王不久前已經將肆意縱兵劫掠的主將匡章調回齊國,但是趙國勢單力薄,魏國被削弱的厲害,趙魏聯軍依舊無法與齊國抗衡,趙王所立的燕公子職,一直滯留在趙國境內,無法突破齊軍的防線,回到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