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虛偽也罷,可人就是需要這種程度的‘虛偽’才能活下去的生物。
另一方面,水銀鏡的生產還有別的問題。一個月的制作周期(這還不包括前期玻璃板的生產),以及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中極其考驗工匠熟練度的操作,都使其成本高的驚人——成本高不見得是問題,當奢侈品賣就是了,關鍵是產量提不起來,這就很麻煩了。
相比之下,銀鏡就是好得多的選擇了。
路易莎也只能選它,銀鏡之后再出來的鏡子工藝,對現在生活在中世紀的路易莎,實在夠不上……
銀鏡反應路易莎親手做過,所以即便已經很久遠的事了,她還是能大致回憶起流程。當然,細節就別想了,真要去做,每一步都得通過反復實驗試錯,這才能得到一個恰當的實驗流程。
不過這也夠了,很多時候缺少的就是一個方向。路易莎都給出方向,甚至還附贈了大致流程,剩下的就是堆人力而已。
呃,雖然這個‘人力’也是有門檻的,不是隨便拉一個人來就能搞化學實驗……到現在為止,路易莎身邊也只有一個海蓮娜能做這件事,她自己都只能算半個。
化學知識她知道,可動手操作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別是這年頭的實驗室器材和原材料,真的能讓后世只會實驗室做實驗的‘溫室花朵’,一點兒脾氣也沒有!懷疑自己過去那么多年學到的東西是真實的嗎?
路易莎在紙上記下銀鏡反應的關鍵詞,硝酸銀、葡萄糖、還原反應……
說起來銀鏡反應也很簡單,而且不是制作水銀鏡那種,說起來簡單,實則繁瑣的情況。
上輩子路易莎在學校實驗室跟著老師做,是真的很快完成了銀鏡反應,在試管內壁鍍上了一層銀。
整個銀鏡反應,不過是硝酸銀溶液與氨水溶液攪拌混合,生成氫氧化銀沉淀和氨硝酸。然后繼續添加氨水溶液,直到沉淀消失,又恢復成無色透明溶液(這其實是氫氧化銀又和氨水反應,生成了氫氧化二氨合銀和水)。
最后再加入葡萄糖溶液做還原劑(其實還要添加一些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的‘氫氧離子’可以促進銀的還原。另外,銀鏡反應這個化學反應,本身就是在堿性環境下更容易進行的,氫氧化鈉在這里也是起一個調節酸堿的作用),就可以將銀還原出來了。
這樣還原析出的銀,會均勻地附著在容器內壁上,比費時費命才鍍上的錫汞齊還要更均勻緊密。
現在讓路易莎比較為難的是葡萄糖溶液怎么制得,硝酸銀、氨水此時都搞得到,無非是成本高了一些而已——這時候原始粗糙的玻璃鏡都是奢侈品,更不要說路易莎到時候制作出來的‘完美’玻璃鏡了,成本相對賣價毛毛雨啦。
但葡萄糖,路易莎一時之間是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這個東西太基礎了,不是學化學的人,一時之間哪里想得起來怎么制作?即使是化學實驗室也不會考慮自制吧,因為它實在便宜,完全沒必要自制。
葡萄汁里會富含葡萄糖嗎?應該吧,不然為什么叫‘葡萄糖’?
但根據路易莎的經驗,要從葡萄這種成分復雜的天然原材料里提純出葡萄糖,會非常、非常麻煩。說起來,她稀薄的記憶里,好像是說葡萄糖第一次分離提純,是從葡萄干里……
如果不考慮‘葡萄’的話,捋著上輩子記憶的路易莎就想到了淀粉。葡萄糖就是一種單糖,糖類的話,多糖和雙糖應該都可以分解為單糖吧?生物課上學過的,多糖和雙糖都要分解為單糖才能為人體吸收。
順著這根線頭,路易莎想了有好幾天,才想起來后世的葡萄糖好像是都是用淀粉加工制作的。具體來說,好像是用酶或者酸水解……酶解法是主流,但酸解法也有生產更為簡易的優點——決定了,就是酸解法了!
主要是,‘酶’說起來就復雜了,制取要求也高(制取過程容易被影響)。相較而言,對于不是專業學生物、化學,這方面知識積累停留在初高中的人來說,‘酸’要熟悉的多,畢竟化學實驗么,多數來來去去就是酸酸堿堿。
而如果利用酸去水解,哪一種酸比較合適?硝酸?硫酸?鹽酸?碳酸?一個個試吧。
當然那都是之后的事了,第一步的話,甚至先得把淀粉搞定——淀粉和面粉可不劃等號!不是天然存在的東西。
唯一讓路易莎欣慰一點兒的是,淀粉起碼不難搞,而且她恰好知道怎么得到淀粉。"